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护理常规

时间:2018-12-2来源:疾病饮食 作者:佚名 点击: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一、疾病概念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上腔静脉部分或完全阻塞,导致血液回流障碍,引起上腔静脉高压症候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肢及颜面部肿胀,浅表胸壁静脉曲张;颅内静脉压升高,头痛、头晕、食物模糊,甚至晕厥;胸闷、气短,甚至端坐呼吸不能平卧。上腔静脉阻塞的病因多数为纵隔肿瘤或肺门的肿瘤压迫、放疗后血管闭塞,以及长期透析管置入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二、治疗原则

了解病变性质,阻塞原因、部位、长度、程度,根据不同的病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一)随着腔内血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采用腔内介入技术如:球囊扩张成形术、腔内支架置入术、激光成形术等,创伤小、循环恢复快。而长期透析管导致的上腔静脉狭窄可行上腔静脉球扩并透析管置换。

(二)肿瘤的外科切除、外科转流。晚期肿瘤用放射疗法、化疗。

(三)无抗凝禁忌者,可抗凝治疗,对症支持治疗。

三、护理措施

(一)术前观察及护理要点

1.心理护理患者往往心理十分恐惧和焦虑,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对疾病带来的潜在威胁的认知程度,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精神鼓励,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和止痛剂以减轻因呼吸困难和疼痛所引起的焦虑和不适。

2.体位取头高脚低位,促进静脉回流,降低静脉压力,缓解症状。持续低流量给氧,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3.饮食指导限制钠盐和液体摄入量,减少循环血量,尽量减轻症状。症状较重时应用利尿剂,减轻水肿。透析患者要控制入水量,规律透析,缓解症状。

4.做好常规护理,应避免上肢给药,即避免从上腔静脉特别是右上肢静脉滴注。

(二)术后观察及护理要点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面色、意识、尿液的性质和颜色,上肢血液循环情况及温湿度,皮肤和黏膜的颜色和完整性的变化,肢体肿胀程度等,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2.穿刺点以及透析管的护理由于抗凝治疗,常有切口或者穿刺点渗血、渗液,保持敷料干燥,及时更换,必要时适当压迫。

3.特殊药物的应用及观察术后一般应用抗凝药物,要定期检测凝血功能。在进行护理有创性操作时,如静脉穿刺、肌肉注射等,应增加按压局部的时间,以防皮下出血,应用利尿剂时应准确记录24h出入量,监测血清电解质的变化。

4.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按时翻身,叩背,雾化吸入,改善呼吸,防止肺部感染;加强口腔护理,观察粘膜情况,预防感染。

5.引流管的护理严格遵照“无菌,固定,通畅,观察,记录”十字原则,如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处理。在行开胸术后,应保持胸腔闭式引流管的通畅和密闭等。

6.饮食患者为消耗性疾病,全身营养情况差,而且放疗可损伤食道黏膜,致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此组病人均出现咽痛、吞咽困难,导致患者进食疼痛,而拒绝进食,甚至拒绝饮水,可给予粘膜保护药物减轻食管粘膜炎症。同时为患者创造良好的饮食环境,增进食欲,指导进优质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软质或流质食物,少食多餐,必要时可遵医嘱于饭前口服止痛药物,以使患者能顺利完成饮食动作来补充机体的营养需要。必要时可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三)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预防血栓由于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且头颈部静脉回流差,患者极易并发局部血栓形成。因此,卧床时应在床上适当活动肢体,病情缓解后尽早下床活动。也可以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如疑有血栓存在,可根据医嘱应用抗凝剂及纤溶药物。

2.肺栓塞术后观察有无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并及时给予血管内溶栓、地塞米松静脉推注等对症治疗。

(四)出院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2.合理安排饮食,戒烟戒酒,肿瘤患者要加强营养。

3.保证足够休息,适度活动,避免劳累和重体力活动。

4.遵医嘱用药术后1周后抗凝药可由静脉输入改为口服,如口服阿司匹林、华法林、潘生丁等,要坚持服用,不得漏服或停服。

5.注意观察有无鼻粘膜、牙龈出血,皮肤黏膜上出现不明原因的红色瘀点或瘀斑,在日常活动中,避免过度用力擦鼻涕,挖耳朵或鼻孔,避免提重物,选用软毛刷,避免牙龈出血。

6.遵医嘱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凝血机制、支架通畅情况等。医院就诊。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手术好
中科白癜风医院让天下无白


转载注明  http://www.pbczw.com/jbys/10037.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脑干出血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