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纺不死,只是凋零半生荣光,半生苍凉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临纺是临汾经济的骄傲,
临纺女工更是适龄男青年追逐的对象。
如今,“临汾纺织厂”这几个字都已斑驳不堪,
繁华落尽,辉煌不再,
曾经的厂房早已夷为平地,
只有那荒草越生越密……
临纺不会死去,只是慢慢凋零
随着企业破产,所有职工被迫接受下岗的现实。他们之中不乏兢兢业业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技术标兵。曾经的奖状已经破旧,但是那些为临纺辛勤工作的日子仍历历在目。
■■■
下岗后,有的人已经到了退休年纪,却不得不为温饱打拼;有的人是一家人的希望,要支撑着患有重病的妻子或子女活下去……临纺竟不知不觉沦为众人眼中的“贫民窟”,有些家庭只能依靠低保维持生计。他们不甘心如此,不愿给政府添丝毫麻烦,却无奈被现实所困。
近两年,低保户仿佛成了一种贬义词。有人说,真正贫困的人吃不到低保,拿上低保都是有关系、有权的人;也有人说,低保户并非真正的贫困,他们就是想占国家的便宜。这是事实吗?这远非事实。机缘巧合之下,我去了一趟临纺,接触了许多贫困的家庭。只有亲眼所见,才会被深深动容,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留在了我的心中。这四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真真切切地生活在我们身边,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在临纺还有许多。他们不想给政府添任何麻烦,但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别无选择。他们的经历,让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感到震撼与无法想象。或许,我们应该想想,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
虽然命运如此安排,低保户们并没有认输。他们坚信只要自强不息,就可以脱离贫困,就能够看到希望。
▲斑驳的墙壁,黑暗的走廊,许多人仍在这里苦苦挣扎
1母爱无价,与病残子相依为命▲花甲老人张燕平吃力的背起自己的儿子
“如果有一天,我先走了,我的儿子怎么办?”张燕平已到花甲之年,身体每况愈下。她惧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担心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儿子无依无靠。
张燕平的儿子陈文彬出生于年。五六岁时,他的身体突然出现了异样,经常性的两脚一软便趴倒在地。等到八岁时,这种怪异的症状已成为常态。当他再一次摔倒时,他痛苦地发现他已经无法掌控自己的身体,他全身的骨骼都变得松软无力。这一次,医院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而这种病是全球至今难以攻克的疑难杂症,也就是说没有治愈的可能。
■■■
从此以后,陈文彬失去了很多应有的快乐,他不能行走,不能自理,再没有上过一节体育课。随着年纪渐渐增大,他无法面对同学或同情、或嘲笑、或惊奇的目光,也无法克服该去男厕所还是女厕所的尴尬,他无奈又不舍地选择了退学。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他是在妈妈的肩上度过了这段短暂的学生时光。
▲陈文彬在妈妈的肩头长大
陈文彬的父亲陈永海原本是临纺的一名普通工人,为了帮儿子减轻痛苦,他买了许多医学书,自学中医为儿子看病,学了针灸先在自己身上试针,配了中药自己试喝。但是,一场重病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他被迫与自己难以割舍的妻儿永别。
■■■
从此,张燕平与儿子相依为命。由于儿子浑身使不上劲儿,她只能背着儿子起床、上厕所、翻身和进行康复锻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文彬长成了一米七多的大小伙子,体重更高达斤。而张燕平只有1米6高,体重不到斤,她依然背着儿子上下床,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在常人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一个成年男子都难以完成这些“体力活儿”,而一个瘦小的花甲老人又是如何做到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母爱的力量。
▲张燕平小心翼翼地为儿子翻身
他们租住着30元/月的闲置公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苦苦度日。张燕平多年前身体就出现了危机信号,但她却硬顶着,一是没钱治病,二是担心自己住院后,儿子无人照料。有时,她会痛苦地设想未来:假如自己动不了,有谁能照顾可怜的儿子;假如儿子先走一步,她又如何能承受失子之痛。
2父爱如山,29年悉心照顾智障儿▲王双平与儿子的背影成了小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临纺生活区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副画面,一位高高大大的父亲佝偻着腰,搀扶着自己矮小、腿脚不灵便的儿子缓步向前。这一走,已经坚持了二十余年。
年,亮亮在王双平与刘建平的期待中降生。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由于亮亮出生时脑缺氧,导致智力和身体出现了残疾。如今,亮亮已是29岁,身高不足1米4,智商不及七八岁的儿童,连吃饭、穿衣这样的小事都要花费一个多小时,日常生活更是离不了人。
■■■
临纺正常运营的时候,王双平夫妇轮班照顾亮亮,为他料理一切;当临纺破产以后,照顾亮亮的重任落在了王双平身上。他每天早上7时起床,帮助儿子洗涮、如厕、吃早饭等;上午9时30分,他们准时出现在楼下,开始了两个小时的散步;上午11时30分,他又要开始为亮亮做午饭;晚上7时左右,他们又要进行晚上的功课,依然是两个小时的散步。
▲每次下楼散步,王双平都会为儿子擦净沿途的栏杆
自亮亮出生起,王双平就一直陪伴在亮亮左右。即使是晚上,他也不敢熟睡,他必须紧盯着身旁的一举一动,时刻担心亮亮要上厕所或是要喝水。即便如此,他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亮亮。为了支撑起一家人的生计,刘建平出外打工,在饭店给人洗碗,每个月的收入为元—元。但是,今年1月5日,她在上班途中不慎滑倒,以至于左腿骨折,需要在家静养天。
■■■
除了要支出亮亮的日常开销及医药费以外,王双平夫妇也患有糖尿病多年,顿顿离不开药。大学刚毕业的女儿体谅到父母的难处,在一家私人驾校任职,并将每个月一大半的工资都交给了父母。这元虽不多,却是一家人的希望。面对眼前的窘境,王双平微笑以对,却难以掩饰心中的苦涩。他自嘲地说:“老天对我们一家人实在太‘眷顾’了!”
3长兄如父,好哥嫂对傻弟弟不离不弃▲哥哥魏临生把弟弟当成自己的“大儿子”
“二蛋,又来买豆腐啦!”在临纺生活区的门口经常会见到这样一幅场景:一个高高胖胖的中年男子,手拿一块钱,站在卖豆腐的摊点前,没有太多的话,最多只有俩字“豆腐”,卖豆腐的老板就会很自然的接过他手中的钱,然后给他切上一块钱的豆腐。
殊不知,这简单的买一块钱豆腐对于智障的二蛋来讲却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是他的哥哥和嫂子花费了二十来年的功夫所教出来的成果。今年四十八岁的二蛋原名魏润生,健壮的体格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但是因为小时候一场没有来得及救治的高烧所留下的后遗症,导致他现在只有七八岁孩子的智力。
■■■
由于智力问题,魏润生虽已年近五十,但至今仍仍未娶亲成家,跟着哥哥嫂子生活。年,魏润生的父亲因病去世,经不起打击的母亲也一病不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哥哥魏临生的肩上。经过别人介绍,年魏临生与王润花结识,并于年结为了夫妻。
虽然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但魏临生并没有放弃自己病重的母亲和智力有问题的弟弟。年母亲去世后,魏润生就一直跟着哥嫂生活一直至今。如今魏临生夫妇已经双双下岗,夫妻二人因为身体原因,几乎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只能靠着在自家经营的小卖部维持生计。但是,无论生活多困难,魏临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弟弟。
■■■
为了照顾智障的弟弟,魏临生夫妇下岗之后从来没有敢离开过临纺去远处寻找工作。下岗之后魏临生夫妇为生活所迫,曾经摆过地摊、卖过水果、买过菜、春节的时候卖过春联。凡是在临纺附近能挣钱的门路,夫妻二人几乎无所不做。
但造化弄人,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更是让一家人雪上加霜。弟弟因为脑干出血做了开颅手术,高昂的手术费用加上术后的恢复和日常的药物控制,更是让魏临生捉襟见肘。
■■■
“之前也曾有人劝我放弃为弟弟手术,但是我没有答应。无论如何,只要我在一天,就一定要对弟弟负责到底。以后就算我们夫妻二人都不在了,我们的儿子也定不会放弃他叔叔的。”魏临生一边打理自己的小卖部一边说。
魏临生哽咽地说:“这个家能有今天,二蛋能活到现在,与他嫂嫂的爱心是分不开的。十年自己不添一件衣服,也要给二蛋添衣服;一日三餐,自己吃不饱,也要二蛋吃得饱。她比当哥的都做得好!”
■■■
“他们这个小卖部如今也挣不下几个钱,最多也就一个月几百块钱,能维持他们几个人吃药就不错了。”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我,如今魏临生和他媳妇均有长期病,光他们两个人每个月至少都需要三四百元,加上弟弟魏润生的控制药物,还要供养一个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小卖部的收入对于他们家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
4胜似母女,好婆媳共度难关来到严林俊家时,一家子刚好吃中午饭,刚进家门一股香喷喷的饺子味迎面扑来。
今年45岁的严林俊也是原临纺的下岗职工,因为年龄没有达到要求年限,她并没有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他的丈夫47岁的李长庆是原临汾造纸厂的一名下岗职工,如今在一个小区当保安,一个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也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女儿今年22岁,大学还未毕业。
原本严林俊和丈夫虽然双双下岗,但二人都还算年轻,另寻谋生出路也不是问题,一家三口的日子还算过得去。但不知何时,病魔的恶爪正在一步步逼近严林俊。06年,严林俊查出自己得了乳腺癌,接连两次的切除手术让自己原本就紧巴的小家更是雪上加霜。
■■■
做过手术之后的严林俊左边乳房及淋巴全部切除,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劳动能力,甚至连提壶倒杯开水都需要让年迈的婆婆帮忙才行。为了维持生计,供养还未毕业的女儿,丈夫李长庆不得不让严林俊一人在家,自己到外面打工挣钱。婆婆不放心儿媳妇,也不想让儿子更累,虽已是耄耋老人,但依然肩负了照顾严林俊的责任。
在外人眼里,婆媳俩相处的非常融洽,不是母女胜似母女。婆婆帮严林俊端茶倒水,严林俊照顾婆婆上下楼晒太阳透风,二人相互扶持照顾。但毕竟能力有限,生活上很多事情都远远超出了二人的能力范围。
▲婆媳俩的休闲时刻
走进严林俊家的厨房,我惊呆了。两盘剩菜和一大块蒸好的玉米面馍馍放在案板上,如果中午李长庆的哥嫂不来,这便是严林俊和她婆婆的午饭。“这些都是我弟弟早上上班走的时候给他们做好的,弟媳妇不能干活,婆婆现在也做不了饭。早上给他们做好,中午他们只要热一下就可以吃了。”她嫂子说,“在他们家,最常吃的就是玉米面馍了,因为玉米面比较好揉,和起面来不费劲。整块的放在锅里蒸好,然后吃的时候掰开就可以了。”
▲严林俊与婆婆一天的伙食
来临纺之前真的很难想象,一顿再普通不过韭菜鸡蛋饺子居然是严林俊婆媳俩一周内最好的午餐。如今很多人都开始改吃粗粮进行养生,但为了生存而长期靠吃玉米面为生的感受又有几人能体会得到!
这些故事,都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自强不息的临纺人,让我们看到了感动与爱,看到了坚强。
上面这些故事,之前发布在“临纺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白癜风该怎么治疗好治疗白癜风哪里比较好
- 上一篇文章: 抗ENA抗体测定临床大全
- 下一篇文章: 干货内科常见疾病,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