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医院康复中心经典病例分享二十六

时间:2017-9-26来源:疾病饮食 作者:佚名 点击:

一例脑干损伤患者通过振动疗法改善平衡功能的报告

一般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患者,男,50岁,因“言语欠清、四肢活动不利近两年”入院。

患者于年3月诊断为:脑出血(脑干)。查头颅CT示:脑干出血,出血量约8ml。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查体合作,精神可,轮椅推入病房。

肌张力改良Ashworth:0级

四肢徒手肌力:4级;

左侧肢体浅感觉、深感觉减退,右侧正常,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

坐位平衡:他动平衡

站位平衡:静态平衡

改良Bobathel指数:39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14分。

2.方法

2.1对照试验:相同动作,分别在SVG振动治疗仪和无振动环境下进行,并比较两者疗效。

2.2治疗前、治疗后,均使用PK系统进行坐位下睁眼时静止稳定性评估和站位下睁眼时静止稳定性评估。

治疗方法

1.运用SVG振动的训练处方:

1.1步骤一:

处方:13Hz,2分钟;

患者体位:患者取双肘支撑跪位,肩前屈90°,双肘与肩同宽,对称放置在振动板上;

治疗师体位:治疗师位于患者左侧,双腿辅助稳定患者患侧大腿,一手置于腹部,一手置于腰椎。

具体操作:要求患者吸气时骨盆缓慢前倾,腰椎伸展,呼气时骨盆缓慢后倾,腰椎屈曲并保持3秒,回到中立位后引导患者将身体的中心左右转移,重复以上动作。

1.2步骤二:

处方:8Hz,2分钟;

患者体位:双脚与肩同宽对称放置在振动板上,双手握住振动绳索;

治疗师体位:位于患者体侧,一手辅助控制膝关节,另一手置于腰骶部。

具体操作:要求患者做缓慢匀速下蹲至膝屈小于90°保持6秒钟后再伸直双腿,下蹲时足跟不能抬起。

1.3步骤三:

处方选择:8Hz,2分钟;

患者体位:双脚对称放置在振动板上,双手扶住扶手;

治疗师体位:位于患者的后方,手置于骨盆或肩胛骨,辅助维持中立位站立的姿势;

具体操作:治疗师在后方指导患者保持中立位姿势,分别在伸膝和屈膝大约30°左右下完成提踵再缓慢放下,伸膝屈膝下交替进行,各进行1分钟。

2.在无振动的条件下,重复上述动作训练

结果

1.1治疗前、后的坐位下睁眼时静止稳定性评估结果比较:图7、8和表3。治疗前、后站位下睁眼时静止稳定性评估结果比较:图9、10和表1。

图7:无振动治疗前后坐位评估

图8:振动治疗前后坐位评估

图9:振动治疗前后站位评估

图10:无振动治疗前后站位评估

表1:数据对比

结合图形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①治疗后较治疗前身体的重心更靠近中心点;

②治疗后的重心移动的面积明显缩小,运动长度坐位改变不明显,站位改变均明显;

③振动比无加振动平衡功能改善更明显。

1.2讨论

有关振动疗法的作用机理可分为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类。直接作用为机械振动波直接传递到器官、组织、细胞等结构而产生。间接作用为机械振动波刺激后通过神经、体液的反射、调节而获得。Rittweger等学者证实,振动训练可提高肌肉代谢能力进而促进肌肉活动能力。

13Hz的振动频率,为患者提供了一个不稳定的支撑面,为核心肌力的诱发提供基础条件,同时振动能够进一步激活肌肉本体感受器,促进单位时间内的肌肉募集。要求患者在进行骨盆前倾后倾、腰椎屈伸运动过程中激活腹肌和多裂肌,同时增加了骨盆的灵活性,在重心转移过程中加强了左侧的感觉输入。

患者在振动的过程中的屈膝、伸膝状态下提踵分别拉长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对肌梭感受器和高尔基腱器进行刺激,增加了两者之间的协调,进而增加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之间的协调。

振动板上下蹲的闭链运动可增加的本体感觉的输入和各关节肌群的协调控制。

通过对该患者核心控制、本体感觉的输入以及主动肌和拮抗剂协调能力的加强来改善其平衡功能。

作者简介:

医院康复中心治疗师长。

本文转自:

江苏天瑞康复jstrmedical

医院康复中心由医院院长李瑞炎技术领衔,并引进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外尖端康复治疗及检查设备,专业开展脑中风后功能障碍、脑外伤后功能障碍、骨科术后功能康复,还有各种原因导致的颈肩腰腿痛、各类急性期疼痛、外周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足早期预防及各期治疗等。如您正承受着中风偏瘫、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病、及各类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困扰,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专业的康复指导。

订阅我们:

从通讯录--订阅号--右上角“+”中搜索“lygcsyy-kfyyl"--点击”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病最好
白癜风早期症状有哪些


转载注明  http://www.pbczw.com/jbys/864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脑干出血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