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症的中医治疗
我最近治疗干燥症有一点心得。注意是此处讲的是“干燥症”,不是“干燥综合症”,后者是有严格西医诊断的,我治疗的这几例不完全是干燥综合症,有的只是疑似,对于中医来说可以统称为“燥证”,如果关节症状明显可以称为“燥痹”。
西医讲的“干燥综合征”其实叫“Sj?grenssyndrome”舍格伦综合征更合适,因为所谓“干燥综合征”的基本病理机制是:“淋巴细胞侵犯柱状上皮细胞”,可以发生腮腺、唾液、泪腺等外分泌腺,也可以发生在肾间质、肺间质、消化道粘膜、肝汇管区,造成肾小管酸中毒、肺纤维化或其他病症,在这些根本没有“干燥”症状的情况下,“干燥综合征”就有些误导的嫌疑,再加上有许许多多的有“干燥”症状的人根本不是“干燥综合征”,所以“干燥综合征”还是叫做“舍格伦综合征”更合适。
那么中医把“舍格伦综合征”当做“燥证”或“燥痹”来治是不是不合适了?我认为这种做法至少不全面,中医不可能根据“淋巴细胞侵犯柱状上皮细胞”这一病理机制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医病机,因为“眼干”、“口干”、“咳嗽”、“痿软”对于中医来说病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中医治病应该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就是中西医不能对号入座的原因,鸡同鸭,神父对和尚,能划等号吗?还是各自按各自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好。因此我也认为中医不宜搞西医的标准化,因为西医可以被“证伪”,中医很难被“证伪”,所以中医很难“科学”的标准化。(注意,这里有一个悖论,可证伪的是科学的,是不一定正确的,不可证伪的是非科学的,也不一定是错误的,因此科学的词性应该是中性的,“科学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好的”)没搞明白,没关系,你只要记住
“干燥”≠“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干燥”,还有
西医的“干燥综合征”≠中医的“燥证”,就行了。
还是不懂,没关系,你只要记住,生病时要看正规的医生就行了。
中医的燥证分类比较复杂,是因为中医的辨证体系复杂,有从“气血”辨的,有从“脏腑”辨的,而且燥邪属阴属阳还有争议,所以还有从“内燥、外燥”、“阴燥”、“阳燥”来辨的。
我想大致可以从有无邪气来辨证,分为外燥、内燥
有外邪的为外燥,不单“六淫皆可化火”,六淫也皆可化燥,燥邪伤人可分温燥、凉燥,风、寒、暑、湿、火都可以表现为干燥的症状,其中风、火为阳邪易伤津液化燥比较常见,暑邪虽易夹湿,但暑热伤津湿阻气机,也可以造成口干心烦肌肤燥热等干燥症状,湿为阴邪,常阻气机,使体内水液停滞,可造成口燥咽干不欲饮水,寒邪除和燥邪合并成为凉燥外,寒邪可以阻遏卫阳,使表气运行不畅,若患者兼有内热,则内外合邪造成烦躁口渴发热等不适。
无外邪的为内燥,可按气血阴阳分为:阴虚、气虚、气阴两虚、阴虚内热、阳气亏虚、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等证候。
外燥:
温燥,燥火合邪为温燥,可用清燥救肺汤。
凉燥,杏苏散或千金麦门冬汤
风邪致燥,四物汤加黄芩、秦艽、防风
火盛致燥,随火热之邪和正气的偏重,可以清胃散、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直折火势,或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暑邪致燥,白虎汤加人参或苍术,
湿邪致燥,常见舌苔厚腻,湿热重可用龙胆泻肝汤或茵陈蒿汤,湿浊重可用达原饮加大黄。亦或脾胃气虚,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湿浊困脾,阴火上升,可用东垣之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或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寒邪致燥,多为寒邪重症或表寒里热,可用大青龙汤表里双解。
内燥:
阴虚,可按脏腑归属分别选用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一贯煎或六味地黄类气虚,治以培土生金法,参苓白术丸或补中益气汤
气阴两虚,补中益气合六味地黄
阴虚内热,知柏地黄丸合青蒿鳖甲汤
阳气亏虚,理中汤、附子理中汤酌加滋胃阴之品。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
转自风湿界
贵州白癜风医院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