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超拥抱专培,做有温度的医者

时间:2022-1-23来源:疾病病因 作者:佚名 点击:

辽宁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m.39.net/pf/a_4580350.html

专栏走近北大专培生

本文作医院神经外科级专培生吴超。在专培期间,吴超医生积极参与疑难危重病例的救治,迅速提升临床技能,协助科室开展多项新技术,同时还承担了科室的医务管理工作,教学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荣获“北京大学年度优秀专培毕业生”称号。

年初吴超医生随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赴武汉参加新冠肺炎救治工作,期间作为主笔人之一,组织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给总书记写信,汇报青年人的抗疫工作。总书记回信并肯定了“青年一代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极大鼓舞了全国青年人的士气。

医院神经外科的医生吴超,年出生,一个身高不算高的“山东大汉”。我的住培、专培都是在北医度过的,在这里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做一位有温度的医生。

在北医三院神经外科进行专科培训的这几年是幸福的,因为我深刻的感受到,在我的成长道路上,在培训的过程中,有太多默默注视、支持着我的前辈,他们教我做人行医,他们放手不放眼,他们给我们作出表率,用行动告诉我们要有职业精神和人文关怀。在这里有太多良师益友,指引着我继续前行。

医院神经外科

杨军教授

经过北医科学系统的专科培训,在我的临床导师杨军教授的指导下,让我具备了较扎实的神经外科基本功及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能较出色的完成临床工作。从一个神经外科小白,到现在能够熟练独立完成颅内血肿清除、开放性颅脑损伤清创、大骨片减压等危重症抢救手术,并可独立完成脑室腹腔分流术、硬膜外脊髓肿瘤切除术等神经外科手术。近两年来,主刀或一助完成神经外科急诊手术70余例,是本科室同年龄段医生中实施急诊手术最多的医生之一。在各专业组老师的指导下,成功诊治过骶尾部巨大复发脊髓脊膜膨出、脑干胶质瘤、巨大颈动脉体瘤、脑干出血等疑难危重病例,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作为首都临床应用特色研究课题及院重点课题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积极协助上级医师开展了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微通道+神经内镜下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推进了椎管内肿瘤手术及脑出血手术微创化。分别作为第一助手及术者实施了科室前两例内镜下骶管硬膜囊末端囊肿探查术;作为一助实施了50余例微通道入路内镜下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作为主刀实施5例;参与了年以来科室所有的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并主刀完成4例。

1

2

年,我结束了北大医学的专科医师培训,也是在结束的这一年,亲身经历了武汉抗疫,接受了考验和洗礼。武汉抗疫既是战场,更是检验我们专科培训质量最好的考场。初到抗疫战场,我的心里充满了疑虑---我们这些初出茅庐或是非对口专科的年轻医师,能否担得起、扛得住?但是这种疑虑很快消失了,我们来到一线感染病房后临危不乱,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和老师们一起救治患者,并且协助医疗队开展了多项创新技术和研究,顺利完成了援鄂抗疫任务,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我想,医院踏实的医学教育,和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无论来自哪个科室,因北医三院长期严格、规范、扎实的“三基”培训,年轻的专科医生经过短时间培训后都可以很快胜任紧张而高强度的新冠肺炎救治工作。

培训的三年让我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有了质的提高,但我学到的更多的是怎么去做一个有温度的医者。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杨军教授经常用他的恩师,也是北医校友的王忠诚院士的话勉励我们---“作为医生,真正的要体贴病人,关心病人。不要认为医生的身份高于病人,我们的知识和成长来源于病人,病人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在武汉抗疫期间,医疗队的老师在隔离病房查房时,都会握住病人的双手去安慰他们的不安,这些都深深的感染着我。

神经外科专业的特点是“急诊多、病人重、病情变化快”,神经外科医生往往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常常参与各种抢救、急诊手术,这种工作节奏和性质使得我们常常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压力。在培训期间很少去思考“我要成为怎样的一位医生、我该怎么去更好的面对我的患者、怎么能使我的患者获得更好的结局……”,直到专培结束,尤其是武汉抗疫的这段经历,我深刻的意识到,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医学是人类情感和人性的表达,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走进患者的内心,就有了医学的温度。

年5月份,刚刚结束隔离,回到科室工作,我在急诊就碰到了这样一个患者。他是一位93岁的老爷爷,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一侧肢体偏瘫,需要急诊做一个小手术,我们对这个手术十分自信。但是老爷爷生活无法自理,需要陪住照顾(因为疫情防控要求,每位患者只允许一位陪住家属,医院的护工奇缺),当看到他在国内唯一的陪住家属(子女均在国外,国内只有老两口,老爷爷年龄93,老奶奶年龄90)时,我的心凉了半截,思绪万千:老奶奶能照顾老爷爷么?万一她也倒下了该怎么办?如果把他们分开,两位老人的心理上能不能接受?在武汉的时候,我们也同样面临过这样的问题,医疗队把“三米阳光”照进了隔离病房,安慰患者的不安和焦虑,营造温馨的氛围,在隔离病房,我们曾为四对老夫妻设立“家庭病房”,曾发起“北京炸酱面写给武汉热干面”活动,曾为一位焦虑不安的老奶奶建立“

转载注明  http://www.pbczw.com/jbby/13781.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脑干出血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