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手术健康教育

时间:2021-2-28来源:疾病病因 作者:佚名 点击:

 

一、开放性颅脑损伤的健康教育 

术前:急行手术者应即刻禁食禁饮,饱胃病人应行胃肠减压,防止麻醉后食物反流引起窒息。

术后:

1、饮食:(1)麻醉清醒后4-6小时无呕吐,吞咽功能良好者可予以流质,并逐渐过度到普食。

(2)术后24-48小时未清醒者应尽早给予鼻饲流质,国内外报道均认为尽早实施胃肠营养能维持肠黏膜结构的完整性,防止或减轻高代谢,减少内源性感染。

2、体位:病人宜取侧俯卧位,以利保持呼吸道通畅,脑脊液大量外流时取平卧位。

3、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突然停药、改药及增减药量(尤其是抗癫痫、消炎药物及激素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4、生活有规律、注意气候变化、预防感冒,保持个人卫生,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

5、神经功能缺损者应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可同时选择辅助治疗(如高压氧、针灸、理疗、按摩、中医药、助听器等)。

6、癫痫病人不宜单独外出,登高、游泳、驾驶车辆及高空作业。发作时就地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及裤带,上下齿间放置手帕类物品,不可强行按压肢体,不喂水和食物。

7、避免骚抓伤口,可用75%乙醇或络合碘擦拭伤口,待拆线一个月后方可洗头。

8、颅骨缺损者注意保护骨窗局部,外出戴防护帽,尽量减少去公共场所,一般术后半年可行颅骨修补术。

9、3--6个月门诊复查,如有原有症状加重、头痛、呕吐、抽搐、不明原因发热、手术部位发红、积液、渗液等应及时就诊。

二、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健康教育

1、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2、体位:钻孔引流术后,为了利于脑组织复位和血肿腔闭合,常采用头低脚高卧位。

3、症状护理:

(1)局灶症状:①偏瘫、偏身感觉障碍。②失语。

(2)精神症状:①做好保护性措施,上床栏,适当约束四肢,防止坠床、自伤或伤及别人。②做好家属解释工作,并指导家属细心看护,避免意外发生。③遵医嘱使用抗精神类药物或镇静剂。④尊重病人人格,不可取笑、嘲弄病人。⑤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被病人抓伤、打伤。

4、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

1、病人体位:头低脚高卧位

2、引流袋低于创腔30cm。

3、保持引流通畅,观察排液、排气情况。

4、通常于手术后3天拔除引流管,拔管48小时内注意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表现。

三、颅内肿瘤健康教育

颅内肿瘤是指颅腔内原发或继发性新生物。常见有:胶质细胞瘤、脑膜瘤、垂体腺瘤、听神经瘤及转移瘤。

(一)术前指导:

1、饮食:高蛋白、高热量、富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和术后组织的修复能力。术前2周戒烟酒,避免烟酒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而影响手术和麻醉。

2、休息与体位:术前保证充足睡眠与休息,尽量减少探视。卧床时头部抬高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3、有癫痫发作史的病人服药不可中断,以免诱发癫痫大发作。

4、避免诱发颅内压升高,如咳嗽、用力大小便、情绪激动等。

5、尽量不外出,如有外出时需有人在旁陪护。

6、训练床上大小便。避免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引起便秘和尿潴留。

7、皮肤准备:头部手术者剃光头后用肥皂水和热水洗净,以免术后伤口或颅内感染。天冷时,备皮后戴帽,防感冒。

8、有下列情况不宜手术:

①术前半月内服用过阿司匹林类药物、女病人月经来潮,可导致术中出血不止、术后伤口或颅内继续出血。

②感冒发热、咳嗽,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易导致术后肺部感染。

9、有脑室引流管者进手术室时要夹闭引流管,以免因体位改变造成引流管过量或造成穿刺针移位而导致颅内出血,不要随意松动调节夹。

(二)术后指导

1、饮食:

①麻醉清醒后6小时,无吞咽障碍方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以后逐渐改为普食。

②术后24小时持续昏迷、吞咽障碍的病人,应鼻饲流质饮食。注意:少量多餐,每次量小于ml,间隔时间大于2小时,温度38~40℃,抬高床头15~30℃,半小时内勿改变病人体位,宜食高热量、高蛋白、富营养饮食。防止胃管滑脱,妥善固定胃管,烦躁病人适当约束。

③术后早期胃肠道功能未恢复时,尽量少进牛奶、糖类食物,防止其消化后产气过多,引起肠胀气,每次鼻饲前回抽胃液观察胃液颜色,如胃内抽出咖啡色胃液甚至出现便血时,提示有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应暂禁食或进食少量低温流质饮食,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止血治疗。

2、体位:

①麻醉未清醒前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

②清醒后,血压平稳者,抬高床头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

③较大病变组织切除术后,局部留有较大腔隙时,应禁止患侧卧位,以防脑组织移位、脑水肿发生。病情变化时,立即报告医护人员。

3、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方法:(根据不同引流管采取不同护理方法)

①引流袋内口低于引流管出口位置,以免逆行感染。

②防止引流管扭曲、脱出,观察引流管颜色,由浅变深,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③输氧时,勿拔除氧管。

4、并发症预防:肺部并发症、脑水肿或继发颅内出血(意识改变)、尿崩症(每小时尿量超过ml,每24小时尿量超过ml,口渴、烦躁等)、压疮、口腔感染、暴露性角膜炎。

5、出院指导:

①加强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营养、易消化食物,以利于恢复体质。

②恶性肿瘤病人,病情允许,术后半月可行放疗或化疗,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促进脑组织恢复。

③有肢体功能障碍者,应被动活动肢体,以减轻功能障碍,防止肌肉萎缩。

④适当休息,行动不便需有人陪伴,防止跌倒,

⑤有继发癫痫史者,应防止意外,不能单独外出,不宜攀高、骑车、游泳等,随身携带病历证明单,检查服抗癫痫药3~5年。

⑥出院3个月或半年后定期复查,以了解病情变化。

四、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健康教育

1、严密观察病人术后颅内出血或腹腔出血的可能性,一旦出现症状要及时出理。

2、消化道症状观察,术后可能出现腹胀、腹痛、食欲下降或恶心呕吐,主要是脑脊液对腹膜的刺激所致,一般一周左右可消失。

3、严密观察病员的生命体征及体温变化,观察病员有无颅内感染及腹膜炎,膈下脓肿或腹腔脓肿及局部皮下感染。

4、观察有无分流导管阻塞症状,定时启动压力泵。

5、注意有无腹腔导管脱出,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6、注意观察病员腹部体征,早期发现有无腹腔脏器损伤,及时处理。

7、术后早期给予清淡易消化少纤维素流质饮食,避免进食牛奶、豆浆等宜产气食物,以免引起肠胀气,逐渐到普食,卧位予以平卧位。

8、观察分流导管是否通畅:①病员自觉头痛较术前缓解。②颅骨缺损处张力较术前减轻。③废损的神经功能有所恢复。

9、指导协助病员废损肢体功能锻炼。

10、心理护理,使病员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脊髓空洞症患者健康教育 

脊髓空洞症为慢性进行性脊髓的变型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髓内空洞形成和胶质细胞增生,临床特征为受累节段的分离性感觉障碍、节段性肌肉萎缩和传导束性运动、感觉障碍及局部营养障碍等。常见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匿、进展缓慢。

(一)术前护理

1、加强保护,防止跌伤:病人因常出现共济失调、步态不稳、手脚无力及麻木、痉挛等症状。故病人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防止跌倒而加重病情。

2、体位:睡硬板床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增加食欲,提高机体抵抗力;训练病人在床上大小便;肢体活动障碍者勿单独外出,以免摔倒。

3、症状护理:感觉障碍者,应注意观察病人的痛、温、触觉、肌张力及营养状况。痛觉缺失者应防止烫伤或冻伤,严格掌握热水袋、冰袋的使用指征,耐心细致的指导病人正确的使用热水袋或冰袋并详细交待注意事项。

(二)术后护理

1、卧位:平卧位或侧卧位,颈部两侧沙袋固定,头部不可随意扭动,以免压迫延髓,危及生命。翻身时两名护士共同进行,予以轴式翻身,每2小时一次。

2、监测生命体征: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特别是呼吸变化,床旁备好气管切开包,当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及呼吸不规则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3、脱水药物的使用:为防止脑干和颈部上段脊髓水肿,影响呼吸,遵医嘱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

4、预防并发症:做好基础护理,病人痰多时应鼓励病人主动咳痰,如粘稠不易咳出时可行雾化吸入或吸痰。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以免发生肺炎。

5、心理护理:向病人宣教疾病知识,让病人了解病情及疾病进展的过程,是病人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6、功能锻炼:部分病人术前已出现感觉运动障碍,术后又需卧床2周,为维持肢体功能位,防止肌肉萎缩,应协助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按摩肢体肌肉,2周后病人可下床活动,颈部以颈托固定,并有专人扶持,防止跌倒。

(三)健康教育

1、饮食:合理饮食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保持大小便通畅,促进疾病康复。

2、指导病人如何防止烫伤、灼伤,教会病人正确使用热水袋。

3、帮助指导病人正视现实,配合康复训练,以减轻后遗症。嘱病人坚持肌肉活动训练,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练习,如洗漱、吃饭等,鼓励病人积极做力所能及的活动。

科室

转载注明  http://www.pbczw.com/jbby/12335.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脑干出血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