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
路志正(—)字,子端,号行健,河北藁城人。国医大师,著名中医药专家。行医70余载,擅治内科杂症,学验俱丰,创立“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系统地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是中医风湿病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发展湿病理论,提出“燥痹”“产后痹”等病名,形成燥痹学说,推动风湿病学科发展。路老认为干燥综合征之燥与一般六淫燥邪致病截然不同,本病起病隐匿,病程冗长,且缠绵难愈。大热风燥之外邪横逆肆行,或素体肝脾肾阴亏虚,津液不足,或失治误治、过投辛热之剂,均可导致津亏液伤,清窍失于濡润,四肢百骸无以濡养,病久瘀阻血络,深至脏腑而成本病。其病机总属阴血亏虚,津枯液涸,治疗上以“持中央、顾润燥”为主,兼以“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纳化常”的原则,选用辛甘凉润之品,以益气养阴、润燥生津为治疗大法,配合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祛湿化浊、滋补肝肾等法治疗。
一、益气养阴为本《黄帝内经》指出,治燥当遵循“燥者濡之”的基本原则,用药当以辛寒为主,佐以甘苦。叶天士治燥颇有心得,指出“上燥治气,下燥治血,慎勿用苦燥之品,以免劫烁胃津”,更加完善了燥痹的治则治法。路老师在提出燥痹之名时提出:“燥痹之发,缘由先天禀赋不足,阴液匮乏;或木形、火形之躯,阴虚火旺;天行燥邪或温热病毒,损伤津液;或寒湿内盛,郁久化热,化燥,灼伤阴津等,使机体阴液损伤,组织失充、失养,筋脉闭阻不通而成”。可见阴液亏损为燥痹之根本,且燥邪本易耗气伤阴,治痹通络之药效力较强,多损伤气阴,治疗时当未损先护,加强补益之力以防正气更伤,故益气养阴为治燥大法。然本病到了后期,燥瘀搏结,脉络痹阻,久而化毒,治疗需兼顾内生邪气。而朱丹溪提出的气、血、痰、湿、热、食六郁学说,也很值得借鉴。尤其现代疾病往往是湿、浊、痰、郁、瘀互现,寒热并存,食滞与脾虚共存,内伤与外感并见,上下同病,治疗颇为棘手,此时要机圆法活,运用自如。路老师常将诸法融为一炉,在养阴润燥的同时兼顾内生燥毒,佐以解毒通络之品,如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等。
二、重视顾护中土《脾胃论》云:“土为万物之母”,“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路老师主张“调饮食适,寒暑”,使脾胃功能健全,强调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路老师总结李东垣用药有三要:一是药味少、药量轻;二是以温补脾胃为主,尤其是以补脾为主,用消食的药物较少;三是加入少量风药,以助温补药升提阳气。路老师深谙其要并发展脾胃学说,在临床上用补脾的药物必辅以和胃的药物,用升提的药物必佐以降气的药物。叶天士认为,“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这既是对胃生理特性的概括,也是对胃阴虚证提出的治疗原则,且甘入脾胃,因此叶天士的养胃阴法主要是以味甘性凉为主的生津药物组成。由于形成胃阴虚证的病因很多,且胃阴虚常伴许多兼夹证,故其善用养胃阴法且用药十分灵活。引起胃阴不足的原因主要有燥热、病伤不复、药动胃津等。甘凉可以解燥热,濡润可以养胃阴,从而达到清养胃阴的目的,津液来复,则胃的通降功能得以复常。路老师在临床上,用滋阴的药物同时常佐以化湿的药物,用清热的药物常适当佐以温散的药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干燥综合征的食疗方法二
- 下一篇文章: 科技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