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时间:2020-11-21来源:推荐医院 作者:佚名 点击: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被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临床以口干、眼干为主要表现,且有其他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其他器官受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坏的症状,好发于中年女性。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辨证施治对减轻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调整异常的免疫功能等具有一定疗效。干燥综合征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病名记载,多数医家将其归为“燥证”范畴,也有将其命名为“燥痹”“虚劳”“燥毒证”等。

干燥综合征的辨证论治1

阴虚津亏证

口干唇燥,饮水不解,咽干,鼻腔干燥,吞咽食物需水送服,唾液量少,眼干涩少泪,视物模糊,大便秘结,舌干红少苔,脉细数。常用方有杞菊地黄丸合一贯煎,增液汤。常用药有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玄参,麦冬,生地黄等。

2

阴虚燥热证

口干咽燥,唇干目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失眠多梦,发干,齿枯,牙松,血液黏稠度增高,肌肤甲错,大便干结,舌质鲜红无苔,脉细数。常用有方大补阴丸合玉女煎,增液汤,清燥救肺汤,千金苇茎汤,杞菊地黄丸合一贯煎,桑杏汤。常用药有生地,熟地,丹参,麦冬,北沙参,黄芪,白芍,鳖甲,玉竹等。

3

气阴两虚证

口干唇燥,咽干少津,双目干涩,低热,全身乏力,纳呆,精神萎靡,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恶风,自汗,盗汗,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数。常用方有自拟养阴生津方,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合八珍汤,沙参麦冬汤,生脉饮,地梅四物汤合黄连阿胶汤。常用药有生地,麦冬,玄参,升麻,葛根,枸杞子,天花粉,炒薏苡仁,山药,白术,茯苓,干姜,乌梅。

4

气滞血瘀证

口眼干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头晕耳鸣,心烦潮热,皮肤干燥搔痒,食少便秘,肌肤甲错,唇痿、色暗红,舌青边有瘀斑,脉沉细。常用方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合生脉散,四逆散,活血生津润燥汤。常用药有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牛膝,乳香,没药,鸡血藤,党参,麦冬,五味子,乌梅,玉竹等。

5

湿热阻滞证

口眼干燥,涎腺肿大,局部发热,口苦口臭,口中粘腻不适,疲乏困倦,肢体沉重,关节疼痛肿胀,舌红苔白腻、薄黄腻或黄厚腻,脉濡细。常用方有黄芩滑石汤,四君子汤和三仁汤,加味消瘰丸。常用药有炒黄芩,滑石,大腹皮,土茯苓,白豆蔻,猪苓,通草,丹参,白花蛇舌草,秦艽,天麻等。

6

痰瘀互结证

口干无唾,吞咽食物需水送服,齿枯焦黑成块脱落,双目干涩少泪,腮部肿胀,颈项处可摸及痰核,胸闷脘痞,四肢关节肿痛畸形,肢体麻木刺痛,肌肤甲错,皮肤紫癜,舌红绛苔黄燥或厚腻,脉滑或细涩。常用方有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消瘰丸。常用药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陈皮,白茯苓,乌梅等。

7

阴阳两虚证

口干不多饮,关节酸痛,遇寒加剧,畏寒,气短心悸,神疲乏力,纳少便溏,阴阳两虚证舌淡青紫苔薄腻,脉沉细。常用方有附子汤和五苓散,桂枝汤或小建中汤。常用药有附子,茯苓,党参,炒白术,炒白芍,泽泻,猪苓,桂枝,桑寄生,木瓜,丹参,川芎,姜黄,炙甘草等。

8

肝肾阴虚证

口干口苦,面色晦暗不华,形体羸弱,心烦失眠,手足心热,纳差食少,腹胀膨隆,下肢浮肿,小便黄赤量少,舌红干无苔,脉弦细无力。常用方有猪苓汤,二至丸,一贯煎合左归丸或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常用药有熟地黄,山茱萸,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知母,黄柏,川牛膝等。

9

燥邪伤肺证

口眼干燥,口鼻气热,常伴发热,咳嗽喘憋,痰少色黄而黏,咳重则恶心,大便干,小便黄,舌红有裂纹苔黄腻少津,脉细滑数。常用方清燥救肺汤,增液汤合清气化痰丸,桑杏汤。常用药桑叶,石膏,人参,胡麻仁,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等。

—THEEND—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部分图文来源网络。本

转载注明  http://www.pbczw.com/tjyy/11966.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脑干出血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