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自己医生,请你不要过度努力
医脉通导读
放松,是对生命的尊重。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
来源:优医邦(ID:wanbangyjk);作者:陈永
最近,有一首很火的小诗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
NewYorkis3hoursaheadofCalifornia,
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butitdoesnotmakeCaliforniaslow.
有人22岁就毕业了,
Someonegraduatedattheageof22,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butwaited5yearsbeforesecuringagoodjob!
有人25岁就当上CEO,
SomeonebecameaCEOat25,
却在50岁去世。
anddiedat50.
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
WhileanotherbecameaCEOat50,
然后活到90岁。
andlivedto90years.
有人依然单身,
Someoneisstillsingle,
同时也有人已婚。
whilesomeoneelsegotmarried.
奥巴马55岁就退休,
Obamaretiresat55,
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butTrumpstartsat70.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AbsolutelyeveryoneinthisworldworksbasedontheirTimeZone.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Peoplearoundyoumightseemtogoaheadofyou,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somemightseemtobebehindyou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ButeveryoneisrunningtheirownRACE,intheirownTIME.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Don’tenvythemormockthem.
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TheyareintheirTIMEZONE,andyouareinyours!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Lifeisaboutwaitingfortherightmomenttoact.
所以,放轻松。
So,RELAX.
你没有落后。
You’renotLATE.
你没有领先。
You’renotEARLY.
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YouareverymuchONTIME,andinyourTIMEZONEDestinysetupforyou.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看完这首小诗,感受特别深刻。近几年,因工作压力大、过度劳累导致医护人员猝死的事件时有发生,通过这首小诗我们能有什么收获?今天,跟大家一起谈谈:
成功不是光靠努力
更靠的是机遇、运气、观察
读完这一首小诗,是不是感觉很舒畅?是不是感觉很轻松?是不是感觉很惬意呢?是不是感觉要多活好多年?
为什么这首流行的小诗会如此的火。我认为它是时代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到这个门槛上自然而然的结果,时代要求我们静下来。这首小诗的原作者佚名,但根据素材提及的美国时差、描述的办公机制及提及总统,似乎是来源于美国。美国,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冒进(aggressive)的过度。例如美国的心血管介入和阑尾切除术比英国比率高,然而并没有说患者受益比英国人多。美国多年以来也充当着世界老大的角色,通过各种借口侵虐其他国家。然而美国的自由也表现在思想的多元化,显然这首诗引起了不仅是美国而是整个世界的一种潮流。
传统意义上来讲,我们崇尚分秒必争、丝毫不够、用功刻苦、顽强拼搏等励志的词汇。认为我们努力才会成功。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一个人的成长、成功经历事实上并没有和这些词汇有太大关系,或者说并不需要过于强调这样的品质。但下面要讲述的这些医学史故事,却与这首小诗要传达给大家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18世纪末,英国乡村医生EdwardJenner(-)观察到挤奶牛女工手臂上因接触牛痘脓疱而患“牛痘“,但这些患有“牛痘“的女工却从不得天花,从而发现了治愈天花的疫苗学理论和方法,为医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爱德华·詹纳(EdwardJenner,年5月17日–年1月26日),亦译作爱德华·金纳或琴纳,全名安特·爱德华·詹纳,英国医生、医学家、科学家,以研究及推广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闻名,被称为免疫学之父,并且为后人的研究打开了通道,促使巴斯德、科赫等人针对其他疾病寻求治疗和免疫的方法。
年11月,弗莱明患上了重感冒。在他培养一种新的黄色球菌时,他索性取了一点鼻腔粘液,滴在固体培养基上。两周后,当弗莱明在清洗前最后一次检查培养皿时,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培养基上遍布球菌的克隆群落,但鼻涕粘液所在之处没有,细究之下原来是鼻涕所致,由此发现了溶菌酶。年7月下旬,弗莱明将众多培养基未经清洗就摞在一起,放在试验台阳光照不到的位置,就去休假了。9月3号,度假归来的弗莱明,刚进实验室,其前任助手普利斯来串门,寒暄中问弗莱明这段时间在做什么,于是弗莱明顺手拿起顶层第一个培养基,准备给他解释时,发现培养基边缘有一块因溶菌而显示的惨白色,因此发现青霉素,并于次年6月发表,最终使其获诺贝尔奖的论文。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Fleming)年发现溶菌酶,年首先发现了青霉素。后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青霉素的发现,使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从此出现了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新时代。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名人排行榜》,弗莱明名列第45位。
EdwardJenner是一位乡村医生,医院医院拼命的工作。AlexanderFleming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做基础医学研究的,出去旅游培养基都没有洗干净。这并不是个案,这是普遍存在的名垂千史的成功人士的经历。这不仅在医学领域,在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的。
方向不对,再努力是也白搭
相反,碌碌无为的人是怎么干的呢?年4月20日,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发表撤稿声明,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Biology)》宣布撤回篇发表于年至年的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篇论文全部和中国研究机构有关,还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
“论文提交的评审人建议中,使用了评审人的真实姓名,但假冒了其电子邮件地址,这让编辑以为文章发送给了真正的评审人。在我们与真正的评审人进行调查和沟通之后,他们确认并没有对论文做过评审。”施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PeterButler)参加了此次的调查,他表示:“同行评审流程是保障科研质量、诚信和可重复性的基石之一。我们撤销这些受到影响的论文,旨在清除不良的科学记录。”
其实不止“假冒了其电子邮件地址“这么简单,数据的修改、编造几乎是永远没有办法查出来的。在国内著名大学读博,期间和基础医学院有合作。所以今年4月份,有机会听取基础医学院的某个实验室女“师姐”预答辩,她发现胶质瘤某种基因变异了与某种病毒感染存在显著性关系,而调节该基因在各个层面上使肿瘤治疗有效。“P值小于0.05”,“P值小于0.”。我认为,P值小于0.05这种小概率“不可能发生的事件”要发生,那机体都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以前做动物实验的经验,我才不相信论文里那么多”P值小于0.05“,我才不相信不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就被研究生们轻而易举的说发现就发现。当我委婉地和其讨论,就知道了有统计学差异的秘笈:要对数据有选择性的录入。就是说,比如你假说某个新药治疗某病有效,就把这个药物治疗非常有效的几个作为研究组,而从对照组中选几个病情糟糕的作为对照组,那么这个药物的“有效性”,就显而易见了。作为世界著名学府,那又怎么样呢?编造的数据是那么的漂亮,那么地“科学”。这样的文章发表在最顶级的医学杂志上又能怎么样呢?不是医学的进步,显然是阻碍科学的发展。
辛辛苦苦造出来的数据,医院混个职位,拿着相应的薪水,积累着数个虚虚的“委员、专家“光环。历史总是记载对人类真真实实有益的人。而那些造假的数据,荒唐可笑,终将被历史遗忘,不值一提。
放轻松,做为人类有益的事情,延长自己的寿命
散文,似乎是跑题了,文章开头是想表达医生或者生命科学研究者,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一些虚的光环,那么劳累。苏东坡有句话:“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了”坚韧不拔之志“,努力,刻苦。而对“超世之才”避而不谈。曾经接触过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什么是超世之才,那都是别人的,我就不用历数来吹牛。就个人而言,我只是一个小小医生,没有超世之才,踏踏实实工作,安安心心服务患者。医学发展史上不会记住我的名字,但踏踏实实服务患者,得到我应当得到的回报就差不多了。毕竟过度劳累,那么拼命的工作,而又没有超世之才的人往往以悲剧收场:
年1月2日,辽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王哲慧突发心源性猝死,45岁。
年3月1日,医院肝胆外科医生石鹏晕倒在工作岗位,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去世,32岁。
年3月30日,江苏扬州市宝应县西安丰镇中心卫生院医生梁星涛,因急性心梗离世,55岁。
年4月21日,医院骨科医生杜勇,为患者完成髋关节复位手术后,发生心源性猝死,35岁。
年5月15日,医院医生邓荣文,打篮球时突然晕厥,经抢救无效离世,25岁。
年5月31日,医院烧伤科进修医生宋巍突发脑干出血离世,34岁。
年6月29日,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金丹教授在宿舍猝死,45岁。
年8月16日上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所长程英武教授在门诊工作时突发急病,经抢救无效于12时30分因病去世,49岁。
年9月21日凌晨,蚌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杨明,被发现猝死家中,45岁。
年12月7日下午,医院血液科王昭医生因“主动脉夹层破裂”抢救无效去世,45岁。
年12月8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尹小文博士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9岁。
年3月30日,江阴一名年轻的麻醉医生,值完夜班后在家中猝死,永远的离开了亲人和他曾经奋斗的战场。
年5月6日下午,医院消化科在读的冯博士下班后在家猝死,83年出生,年仅34岁,还单身的女医生!正值花样年华,生命却定格在了5月6日15:00!
…………
医生同行们,这些鲜活的例子难道还不够证明——放松,是对生命的尊重。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
END
投稿吧投稿邮箱:
期待您的来稿!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您用得上的安然纳米QampA集锦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