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真爱献给病人让生命绽放光彩记重症医
在广漠无垠的戈壁滩里,绿洲是我们的生命源泉;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水是我们的救命稻草;在南疆的广大人民心里,他是生命的守护者。
张延林,男,汉族,中共党员,年毕业后来到医院普外三科工作,开始了他外科医生的生涯,在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世间里,不同的文化和理念相互碰撞,为了更快、更准确的掌握患者的病情,方便和患者的交流,他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语,能听懂且能交流,这对一名汉族大夫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也为他以后的就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余年来不断的努力学习、不停的进步,从一个毫无经验的住院医师,逐步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完善大部分胸外普外手术的副主任医师,自工作以来,医院和科室评为优秀及先进工作者,先后在自治区、山东、北京进修学习,发表论文10余篇,论著1部,参加新技术、新项目20余次,获院级1、2、3等奖,获地区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0次。医院发展的需要,医院进修学习心外手术一年,回来后逐步开展心外手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地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填补南疆地区又一些心外手术的空白。
记得第一次春节去他家拜年的时候,遇到一朋友,很是诧异,朋友说:“张延林主任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他,也就没有我”。原来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初入社会的他,年少气盛,与他人发生口角后被匕首捅伤心脏,危在旦夕,医院抢救时已凌晨4点;从凌晨4点到早上10点,张延林6小时全神贯注的手术,耗尽了全部的体力,穿在身上的手术衣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那时还没有专业的外科监护病房,术后患者被送至CCU病房监护,他不顾身心的疲惫,亲自在床旁守护,密切注意着心电监护仪的变化,观察着出入量,每一次心脏的跳动,都是一次对医生心灵的摧残,每一次异常的变化,都撩动着医生的心弦,每一滴尿,都像在释放医生心理的压力;就这样困了靠着椅子眯一会,有病情变化对症处理一会,17个小时后患者终于脱离危险,脱机拔管后,张延林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离开病房;现在我的朋友结婚生子,一家人幸福快乐的生活着,每每想起,我的朋友总会感慨的说“如果没有张延林主任,就没有现在的我和现在幸福的生活,是他给了我新的生命”,逢年过节他都会带着他的家人去拜访、去致谢。
“对心外科的医生来说,你不是在无影灯下,就是在监护室里,因为在无影灯下就是要精细的去操作每一步,保证每一步都是准确和成功的,只要一朝不慎全盘皆输,做完手术并不意味着患者就能完全的康复,在监护室里要细心的护理,保证每小时的生命体征都是稳定的,患者才能得到一个最好的结果。”张延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正当他准备在心外领域大显身手的时候,医院发展的需要,准备筹建外科ICU,对于这样一个重中之重的岗位,医院领导班子在选将时自然慎之又慎,最后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当时未满40岁的张延林身上,担任科室主任就成了院领导最佳人选,就这样他被选中去组建ICU,当时心里还是挺不情愿的,“领导说,先去组建,等ICU成熟一点就可以再回外科来。”他就从科室规划、装修到设备安装调试亲自把关,于年5月30日外科ICU正式成立,他“被动”结缘了重症医学,开始新的工作生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的修养和急危重症抢救技能,年5月他取得重症医学专科五C资质认证、中国初级创伤救治资格认证。外科ICU是一个年轻的科室,人员来源于其他科室,技术水平又高有底,ICU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科室,很多医护人员缺乏ICU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此,他制定了科室培训计划,系统地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为规范ICU诊疗思维和操作,他总是手把手地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苦练内功,同年轻医生一起值夜班,指导处置各种高强度的急重症救治,直到他们能完全独立值班,科室逐步发展壮大,培养出了一批新的ICU医师和护士,他没有想到这一接触就喜欢上了ICU,而自己的兴趣也“被迫”从外科转到了ICU。只是内心的外科情结仍然如故,再看到外科医生和病人时都会觉得格外的亲切。
年5月31日凌晨2点,医院送来一重症胰腺炎患者,深度昏迷,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紊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的酸中毒……接到值班医师电话的他,立刻从温暖的被窝起来,一刻未停的来到床旁,详细查体,制定治疗方案,亲自给患者行锁穿、胸穿、腹穿、床旁血液透析,调节酸碱紊乱、监测腹围、膀胱压,彻夜不眠的观察呼吸、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和对生命不放弃的精神,患者的病情终于得到控制,此时时钟已不知不觉的走到了7点35分,值班医生说:“主任,您去值班室休息一会吧,我们看着”,他还喋喋不休的叮嘱道:“你们一定要观察好呼吸情况,监测好每小时尿量情况,定时复查一下血气分析……有变化立即叫我”。而后每天他都会详细查房、查体,根据患者存在不同的病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气管切开、留置鼻空肠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等,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在昏迷15天后患者睁开了双眼,恢复了自主呼吸,33天后封堵气管插管,患者沙哑的说着“感谢你们,谢谢你们救了我”,45天后患者用力的挥着双手,告别后重症监护病房。年7月14日患者和家属送来旌旗,上书“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热情、护理精心”。
年的一天,一个15岁的少年被刀刺破腹主动脉,严重失血性休克,意识已丧失,生命垂危,对于大动脉破裂出血的医院,大部分患者就当场死亡了,医院,创造奇迹的男孩,望着患儿父母无助的双眼,同样做为父亲的他在心里默默的发誓“一定要救活这个孩子,不能让这对父母失去孩子,不能让这个家庭破灭梦想”;作为外科出生的他知道,这类患者要尽快手术,找到出血点止血,才能挽救生命,早一秒手术,就多一分生的希望,没有时间来请外科医师会诊手术,张延林敢于担当,快速开通静脉补液完善术前准备后,自己上手术,开腹探查,寻找动脉破口,三千毫升的积血和不停的出血,让患儿的血压时有时无,3小时的争分夺秒,是在跟死神赛跑,最后张延林精湛的技术赛过了死神的镰刀,找到了血管破口,进行了完美的缝合修补,血止住了,患儿活下来了。对于我们懂医的都知道,这个手术对张延林的人生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患儿没有抢救过来,死在手术台上,对外科医生心灵是致命的打击,甚至还可能丧失行医资格和吃官司,而张延林没有退缩,勇于担当。每当问起时,他总说:“我就知道这是一条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我就是想尽一切努力,救活他。”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年2月18日凌晨1点,无情的灾难降临了,46岁的热依木·买买提在回家的路上,由于道路昏暗视物不清发生了车祸,家中顶梁柱命悬一线,危在旦夕,睡梦中毫医院见到血泊中的丈夫,当即晕倒,这对她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为了挽救丈夫的生命,姑丽立即将丈夫转到重症医学二科,张延林立即带领全科医生开始对热依木·买买提进行抢救。这时的热依木·买买提已陷入深昏迷,枕部可见大量鲜血,双侧瞳孔散大约5mm,对光反射消失,生理反射及病理反射都已经消失,微弱的呼吸让人觉得这已经几乎可以跟死亡划等号,CT片子提示:右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左侧额颞叶脑挫裂伤,左侧顶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原发性脑干损伤,这是一个特重型的脑外伤,“求求你们救救他,求求你们救救他······”这个美丽的女人这时候已经悲痛欲绝,颅内大面积多发出血点,已丧失了手术机会,难道热依木·买买提的生命就此终结了吗?作为见惯生死的重症监护室医生,见到古丽瘦弱的身躯和眼角的泪水,张延林也不禁潸然泪下:“不!我们不能放弃!哪怕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张延林立即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脱水降颅压、脑保护、气管切开、功能恢复、在医护人员的全力配合下,热依木·买买提的情况终于稳定下来,病情逐步好转。2月25日,依照惯例查房的张延林习惯性的叫着热依木·买买提的名字,热依木·买买提居然神奇的睁开了眼睛!这是一个奇迹,是张延林7天来不眠的结果,那值班室的小床见证了这一时刻!
4月的某一天,一个漂亮的维族女人出现在我们外科ICU门口,原来是很久没有见面的姑丽,她充满喜悦与感激的脸看起来闪闪发光:“张延林主任,谢谢你,谢谢你们所有的人,我们热依木·买买提现在已经能走路了,今天是来复查的!当初要是没有你们,我现在肯定不能再见到我老公了,真是太感谢你了!你永远都是我们家的恩人,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可是你依然永远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听着姑丽发自肺腑感激的话语,张延林微笑着说:“他是我的病人,我是他的医生,这是我应该做的。”
是啊!生命是那么的脆弱,就在一线之间,压在他肩上的是沉甸甸的的责任和毫无理由的信任,在张延林的生活中,每分每秒都演绎着生离死别,每次抢救成功都是对他工作最大的褒奖,而每次抢救失败,他总觉得自己背负了一个十字架,他把这些十字架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鞭策他不停的前行。
年2月28日叶城县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许多人生命受到危险,医院的安排,张延林立即奔赴叶城参加抢救,救护车风驰电掣赶到公里外的叶城县城,现场惨不忍睹,虽然已经历过多次突发事件救援,张延林仍被惨状震动,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他马上投入到抢救工作当中去,验伤、评估病情、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抢救危重患者,紧张抢救下来已是29日凌晨4点多,他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看着起死回生的患者,他的心里有了一丝安慰,但他仍没有松懈,还有8名重伤者,他又一路陪同转回科室,启动科室应急抢救预案,为确保伤员平稳度过危险期,他和同事们不辞辛苦、默默的坚守岗位,积极配合自治区专家工作,经过数日的全力抢救,危重伤员全部脱离危险。身处喀什这个反恐维稳的前沿阵地,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战斗,和病魔、和极端分裂分子;自年担任重症医学二科主任以来,他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自然灾害、重大交通事故、暴力恐怖事件,如:“3.11”叶城特大交通事故、叶城“2.28”暴力恐怖事件、“7.30”“7.31”喀什暴力恐怖事件、“5.28”东湖暴力恐怖事件等,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病人家属的一致好评,多次荣获单位和市级“先进工作者”、“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优秀干部”等光荣称号,深受广大职工和患者的信任和爱戴。
一次一次抢救的现场,都有他辛勤的汗水;一个一个漆黑的深夜,都能看见他忙碌的背影;一分一秒的时间,都有他牵挂病情的心情。那就是重症医学二科主任张延林,他放弃了18年的手术生涯,带领一群年轻的人,建立外科ICU,从无到有,填补南疆外科重症医学的空白;他更是全身心地扑在科室管理上,严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关。每天晚上都能在病房里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一天多次查房,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对疑难病例组织现场讨论,而这样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坚持下来就是4年……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和临床实践,科室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科室医生都熟练地掌握了心肺复苏、血流动力学监测、器官衰竭治疗、机械通气、持续血液净化、肠内肠外营养治疗等多种专业技术,大大提高了危床位率,使外科ICU从开始开放6张床位发展到现在23张床位全部开放。这个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科室,取得的每一项荣誉和进步,都离不开科室主任张延林和他带领的团队的奋力拼搏和辛勤付出,年张延林带领科室成为自治区重点专科、自治区重症医学护理培训基地、荣获地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地区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荣誉称号、同年被选为新疆医学会重症医学委员会常务委员,新疆危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委员。
这么多年来,张延林在这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把生命之光一次次点燃。他的付出,是以青春热血为代价,心灵交换心灵,用生命挽起生命,显得高贵而又坚毅。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他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被患者广为传颂,墙上挂满患者赠送的锦旗见证了他的付出与努力,二十多年的岁月里他奉献的是关爱,是汗水,是真情。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医生朴素而又高尚的追求,更感受到了一名医生对医学事业的执着与热爱!道德之心,正道之术,丹心仁医写大爱这一点他和他的团队无疑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像这样的好人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在这条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路上,他带领着他的团队正坚定的走着……
遥想那年,在成功救治了那名刀刺伤的学生后,该学校在场的领导激动地现场赋诗,表达大家对他的敬意:
感谢您,生命的守护者。
您用精湛的技术拯救垂危的生命,
您用火热的精神点燃哪瞬将燃灭的火焰,
您用父亲的慈祥善良抚慰着疼痛的创口,
您是圣洁的白衣天使,
您用圣心缝合着快要破碎的家,
您让父母脸上退去愁苦绽放笑容,
您让古丽抹去泪水向往新春。
您是生命的守护者,
我们永远忘不了您的名字——张延林!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北大人民医院卢冰冰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肺
- 下一篇文章: 如何有效治疗抗SSA导致的胎儿心脏传导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