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篇10控制种猪慢性病毒病,维持猪群
点击上面绿色按钮播放音频
哈喽大家好,我是主播小鸽子,又一次相遇在蓝海泛舟,让我们做爱学习的养猪人。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别忘了在文章底部点个赞,也欢迎大家进行分享。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来学习猪病篇第十讲。
蓝海泛舟控制母猪慢性病毒病,维持猪群的健康与稳定
摘要:多数猪场生产水平不理想,种猪群不够稳定,各种繁殖障碍问题不断,哺乳仔猪、断奶仔猪难养,生产成绩不佳。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慢性病毒性疾病的存在。慢性病毒病会直接导致母猪死胎、弱胎、流产、无乳或少乳、不食或少食、发情延迟或屡配不孕、精液品质不良等一系列繁殖障碍问题;还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力的全面降低,容易感染各种其他疾病。如果能有效控制好种猪的病毒性疾病,维持种猪群的稳定,提高生产水平,增加养猪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纵观中国养猪,绝大部分猪场生产水平不高,一头母猪年出栏商品猪在20头以上的猪场寥寥无几,近两年的平均水平只有13头左右,与国际上25头左右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许多在表面看没有太大问题的猪场,繁殖障碍问题却长期存在,新生仔猪存在病毒性疾病,断奶仔猪难养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追其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慢性病毒性疾病的存在。蓝耳病病毒、圆环病病毒等导致了猪群整体水平下降,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许多反应在哺乳仔猪与断奶仔猪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母猪的问题。所以,要想提高生产水平,维持整个猪场的稳定,取得良好的生产成绩,必须从种猪做起,因为种猪是猪场生产的机器,种猪群不稳定,提高生产水平就无从谈起。只有从源头上控制好种猪群的病毒性疾病,才能发挥其良好的繁殖性能,生产出健康的仔猪。
一、慢性病毒性疾病的发病原理分析种猪是猪场中抗病能力最强的额群体,一般的细菌性疾病对种猪的影响不是很大,也不会大面积发病,个别发病也容易治疗。对种猪构成威胁的大部分是病毒性疾病,如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病、乙脑、口蹄疫、细小病毒病等,分析这些病毒性疾病,猪瘟、乙脑、细小病毒病基本上可以通过疫苗控制,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效果虽然有争议,但含有新型毒株的疫苗仍可以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种猪感染圆环病毒,本身无任何症状,严重时会流产,但圆环病毒科降低免疫力,容易引发其他疾病。蓝耳病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不能解决带毒及繁殖障碍问题。种猪急性蓝耳病发作的病例很少见,基本上表现为慢性过程,主要影响繁殖。所以,导致生产水平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蓝耳病病毒(PRRSV),其次圆环病毒(PCV2)也起一定的作用。
目前,几乎所有猪场都是蓝耳病阳性猪场,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甚至无任何表现,但却严重影响繁殖性能。蓝耳病病毒在体内的主要感染部位是肺与生殖器官,如肺的巨噬细胞、肺泡的二型肺细胞。在公猪则存在于生精小管的上皮生殖细胞和间质内的巨噬细胞,并导致精细胞的缺损和死亡,而大量的未成熟的精细胞便成了蓝耳病病毒的携带者。由此导致公猪的精子数量下降或非正常精子比例升高,公猪精液成了持续性排毒的来源,而当母猪使用这些精液时,往往不能受孕,还感染病毒。蓝耳病病毒在母猪则感染卵巢卵泡中的巨噬细胞,影响正常的卵泡发育与排卵。蓝耳病病毒的感染,破坏了巨噬细胞的功能,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引起免疫抑制,极易继发其他疾病。
圆环病毒主要感染猪的淋巴细胞,使得淋巴滤泡中心的副滤泡中心都存在淋巴滤泡缺失,受害的淋巴组织有组织细胞和多核细胞浸润,并能引起细胞凋亡和B、T细胞的减少。从而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与体液免疫功能的全面下降,使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可见,慢性病毒性疾病主要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免疫抑制,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出现其他继发感染,繁殖问题增多,生产水平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从根本上控制慢性病毒性疾病,解除免疫抑制才是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
二、慢性病毒性疾病的主要表现后备猪:后备猪配种受胎率下降,严重时只有50%左右,部分母猪8月龄仍无发情表现,或虽有发情表现但屡配不孕;后备公猪精液质量不良,精子质量活力下降、数量减少,严重时会影响性欲。
种母猪:个别猪流产,产死胎、弱胎,如果比例超过8%,就应该考虑是否存在慢性病毒性疾病;妊娠后期或哺乳母猪食欲减退或不食,通过改善饲料,添加诱食剂、助消化药物等措施效果不好,并且食欲减退持续时间长,有时可达20天以上,个别母猪体温偏低;哺乳母猪少乳或无乳,用催乳药、打消炎针等效果不理想,这种现象可在分娩舍中持续1-2个月;产后感染比例偏高,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常常转化成慢性炎症而影响下一产的配种,母猪往往因此而淘汰;断奶母猪发情时间延迟,特别是第一产的母猪发情延迟的比例更高,往往是断奶后长时间不发情,有的可达一个月以上,催情后虽然有发情表现,但配种后不受胎,返情率高。
种公猪:精液质量下降,表现为精液稀薄,精子密度减小,精子活力不强,直线运动的精子比例下降,直接导致配种受胎率下降,产仔数减少。夏季热应激时表现更明显,严重时会引起公猪性欲低下。哺乳仔猪:刚刚出生几天的仔猪即可发现腹股沟淋巴结发青,通过皮肤急了看到,蹄底的边缘有紫红色斑纹,严重时整个蹄壳变成紫红色。这种现象在生后3-7天最为明显;仔猪乳头青黑,越是后面的乳头越明显;有些仔猪的耳朵、腹下后部等部位发青,严重时有细小的出血点。这样的仔猪如果症状轻微,营养、环境、管理良好,一部分可以耐过,随着仔猪的成长状态逐渐消失。但一旦发生腹泻后无特效治疗方法,生后15天以内的仔猪发病后死亡率很高。
保育猪:断奶后的小猪场出现消瘦,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皮肤苍白,被毛粗乱,体质较差,生长不良或停滞,渐进性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等。如果再加上断奶应激,环境改变,饲料变化等因素,会导致猪自身免疫力进一步降低,继发其他疾病,引起气喘,腹泻、体温升高、皮肤变色等,使病情复杂化,控制起来难度加大,死亡率增高。
三、慢性病毒性疾病的防控措施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等病毒侵入猪场后难以消除,没有特效药物治疗,疫苗的免疫效果也有限。由于病毒感染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顽固性,想用1-2种简单的方法控制是不可能的。控制病毒是一项系统工程,最根本的办法的是提高自身免疫功能,解除免疫抑制,通过集体自身的防御功能来小面病毒,维持猪群的健康与生产的正常。
1.注射疫苗
免疫是预防病毒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合理的免疫程序。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在猪健康时注射疫苗。为什么有些猪场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上不来或不整齐,除了疫苗本身的质量问题及运输、储存、操作不当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免疫抑制。蓝耳病病毒和圆环病毒就是典型的免疫抑制性疾病,还有许多因素会导致免疫抑制。
当机体处于免疫抑制时,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能力降低,产生抗体的功能受到破坏,因此会导致免疫失败。所以,一定要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注射疫苗才会产生足够的抗体,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对于处于免疫抑制的猪首先要解除免疫抑制。主要通过改善环境,加强管理,增加营养。还可在饲料中加入中药抗病毒制剂,配合免疫增强剂,要连续用15-20天才可达到满意的效果,然后注射疫苗。先做好猪瘟、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脑、口蹄疫等基础免疫。建议注射圆环病毒疫苗,后备猪在配种前1个月左右注射,生产母猪在产前一个月左右注射,仔猪在14-35日龄都可以注射。在蓝耳病基本稳定的猪场不建议注射蓝耳疫苗。在注射疫苗前后3天要适当使用多种维生素与免疫增强剂,起到抗应激、减轻疫苗应激反应,提高疫苗免疫效果的作用。
2.必要的药物保健必不可少
多数猪场都非常重视种猪的药物保健,但有很多误区,如每月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常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磺胺类等副作用比较大,有的还有胎毒的抗生素;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只限于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等。结果带来很多问题,主要是抗生素损害肝肾功能,导致免疫抑制,产生耐药性,严重时还会导致二重感染。而其他药物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不明显,缺乏有效票的控制病毒手段等。
正确的保健理念:保护机体防御能力是核心,全面提高免疫功能是重点,控制病毒是关键,旨在通过自身功能的增强来消灭病毒,保持健康,维持较高的生产水平。猪本身有强大的自身防御系统,如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淋巴结阻止病原的深入,体液免疫科产生抗体,细胞免疫产生各种细胞因子,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巨噬细胞系统,网状内皮系统等都有杀灭细菌、病毒的功能。我们的工作就是保护并加强机体的这些功能,通过自身能力的提高来消灭病原。
所有后备公母猪、经产母猪、种公猪,一般每2个月保健一次。主要选用抗病毒中药制剂,如清瘟败毒散、荆防败毒散等,免疫增强剂可选用电解多维等。这些方法可解除免疫抑制,有效控制病毒,维持良好的健康水平,解决各种繁殖障碍,维持正常生产。
夏季,当猪温度达到30℃以上时,种猪会出现热应激,采食量下降,此时要注意降温,并使用电解多维等抗应激产品。调整营养,增加食欲,以防止夏季配种受胎率下降及母猪奶水不足等问题。
妊娠后期与哺乳期的母猪,除了增加营养外,还要注意调整肠道功能,防止便秘。有条件的猪场可增加青绿饲料,最好能让母猪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调节肠道功能还可以使用抗菌肽、益生菌等,可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加强肠胃运动。防止母猪便秘、胀气等问题,还有减少产后无乳、少乳、感染等问题。
3.营养、环境与管理
营养、环境与管理在提高猪群免疫力,维持种猪健康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些都是养猪的基本工作,也是猪群健康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药物保健与疫苗免疫,如果连最基本的工作都做不好,那么药物与疫苗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
首先要做到营养平衡,高能量。高蛋白不一定是好饲料,对于种猪呀哦特别注意与繁殖有关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的供给。如维生素E、维生素A、生物素、叶酸,微量元素硒、锌等。
在管理上要注意饲养密度不可过大,尽可能提高运动场所,让种猪享受阳光,享受运动。特别是后备母猪运动可增加子宫角、卵巢的重量,增加蹄底面积,对于将来繁殖性能的发挥、延长使用时间有重大意义。
值得提出的是环境问题,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对猪群的健康影响特别大,可降低免疫力,容易出现各种疾病。所以,良好的环境是猪群健康的必要保证。
作者简介
孙雪梅,女,吉林公主岭人,年5月出生,本科学历,兽医研究员。
曾在吉林省伊通县农业学校任教8年,日本福冈县畜产研究所进修1年。从事规模化养猪15年,历任年出栏4万头生猪种猪场技术场长,“年出栏30万头生猪工程”技术总监。
自年起,任广东海纳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动保事业部技术总监,主要负责全国猪场的技术服务工作。
6年多来,走访了国内外猪场近千家,负责解决饲养管理中技术问题,控制各种疾病。作专题技术讲座多场,在全国及地方性专业会议上讲课10余次。曾到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家作专题技术讲座并考察当地猪场。
发表养猪及猪病防治方面的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为企业编写了大量专业技术资料。本人已收入《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百科学者传略》及《世界华人英才录》。
长按下图识别吡美莫司乳膏价格贵不贵北京哪有治白癜风的医院
- 上一篇文章: 小儿推拿包治百病,你信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