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时间:2018-1-15来源:疾病病因 作者:佚名 点击:

许多实验及临床研究已证实,脑出血后出现脑血流量下降,脑出血周围存在缺血区,其累及范围远远大于出血区,即使血肿完全吸收或手术消除血肿后,脑血流量的下降仍持续相当长时间,也不能逆转缺血过程,这是影响脑出血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我院年11月-年10月用血塞通治疗脑出血29例,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病例: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并经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且排除破入脑室的出血、小脑出血、脑干出血的患者。60例符合上述标准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29例中男20例,女9例;年龄31~82岁,平均(58.5±10.8)岁;基底节内侧出血15例,基底节外侧出血10例,顶叶出血2例,额叶及颞叶出血各1例;出血量6~58ml,平均(29.5±4.2)ml;伴偏瘫27例,语言障碍17例,意识障碍15例,头痛12例。对照组31例中男22例,女9例;年龄33~81岁,平均(57.5±11.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及临床症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除应用脱水剂、神经营养剂、脑细胞活化剂及对症处理外,出血在30ml以内者在发病1~2d后给予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氯化钠ml加入血塞通注射液mg静脉滴注;出血在30ml以上者在发病3~5d后应用,均每日1次,14d为1个疗程。对照组应用脱水剂、神经营养剂及脑细胞活化剂,并予以对症处理。两组均治疗1~2个疗程。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用药后1~3d、4~7d和8~14d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7d和14d后患者头颅CT所见血肿吸收及血肿周边水肿变化。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①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1%~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④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8%以上。

结果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症状改善情况见表1。

两组治疗后血肿吸收情况见表2。

两组治疗后血肿周边水肿变化见表3。

两组治疗14d后疗效判定见表4。

讨论

脑出血在治疗上不论是手术清除血肿,还是内科保守治疗,血肿周围仍会存在水肿。有的专家认为颅内50ml体积的血肿不一定能造成颅内高压,而血肿周围水肿则可能对颅内压增高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脑出血后血肿周边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但脑出血后造成缺血的机制不同于缺血性卒中,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血肿部位压迫造成微循环障碍;②血液成分及活性物质释放的影响;③脑血流自动调节障碍;④再灌注期的无再流现象。而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缺血是引起脑水肿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动物实验、临床及CT、MRI等影像学研究证实,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下降范围远远大于出血区,脑水肿区域与脑血流下降范围基本一致。因此,治疗血肿周围水肿应以充分改善脑缺血区血流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采用CT对活血化瘀疗法治疗脑出血动态观察表明:活血化瘀药可以加速血肿的吸收,早期应用较亚急性期应用者血肿吸收为快。我们用血塞通治疗脑出血时因缺血引起的脑水肿,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明显。

脑出血后不仅血肿周围局部缺血,严重时神经系统发生不可逆的变化或坏死,在缺血灶周围存在“半暗带”,甚至引起远隔部位神经元的继发性缺血损害。血塞通是从中药三七中提取三七总皂苷,含有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三七皂苷R1,能降低再灌注期一氧化氮(NO)含量和白介素(IL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可能是发挥保护神经元作用的一种途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显著降低血细胞比容和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使血液黏度下降,血流增快;②可扩张血管,增加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③降低机体耗氧量,并有对抗自由基和钙超载作用,从而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组织所产生的损害作用;④对因缺血引起的脑细胞膜及管膜通道性增加,脑细胞水钠潴留引起细胞毒性水肿等均有保护作用。因此可以认为:血塞通对脑出血的治疗作用在于对脑出血引起脑水肿有改善作用,对血肿周围缺血区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能显著缩短水肿带恢复时间;并对脑出血后症状的改善有明显提前作用,能缩短疗程。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年第11卷第1期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







































白颠病症状
白颠病症状


转载注明  http://www.pbczw.com/jbby/889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脑干出血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