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辩证论治含名医经验方

时间:2021-5-2来源:疾病病因 作者:佚名 点击: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导源于《黄帝内经》——偏枯: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

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风的含义——六淫外邪之一(风、寒、暑、湿、燥、火)

“善行而数变、主动”

注:此中风不同于《伤寒论》的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的概念

二、病因病机

内风论--外风论--内外风统一论。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主张“”内虚邪中”。

唐宋以后,突出“内风”立论。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近代将内外风相合,才标志着完善的中风

理论得以形成。

3、痰

——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与肺、脾、肾、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肥、贵人生活优裕,嗜食肥甘,脾之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发为中风。

4、瘀

指凝于脉中之血,或溢于脉外的“离经之血”,亦指流行不畅而郁滞之血。

瘀血理论在近代日益受到重视,现代则随着对“活血化瘀”方药的深入研究及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确立了其地位。

中风辨证要点

(一)辨中经络、中脏腑------主要依据神志清与不清区别

中经络——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中腑——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无昏迷;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鉴别诊断

中风当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头痛:不同病因所致,疼痛性质、部位多样性、可变性

厥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短时间内可苏醒,醒后如常人

痿病:肌肉萎缩、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为主,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痉病: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属于筋脉之病

中恶:感受邪恶秽浊之气而发,无口眼涡斜及偏瘫现象

痫病:多见于青少年,醒后无语言障碍、偏瘫、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昏迷:多种疾病的严重阶段出现,醒后有原发病证存在

治疗原则

1、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2、中腑──通瘀泄热

3、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之证──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4、中风恢复期、后遗症──多为虚实兼夹,扶正

祛邪,标本兼顾

(一)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1、症状:

1)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2)兼症: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

3)苔脉:苔薄白,脉浮数。

2、治法:祛风养血,行血通络。

3、主方:大秦艽汤加减。小续命汤、大续命散

4、常用药: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解表祛风

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

症状:

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

2)兼症: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3)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腻干,脉弦数。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栀子、夏枯草等。

(三)阴虚风动

1、症状:

1)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

则半身不遂等症。

2)兼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腰酸膝软。

3)苔脉: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2、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3、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4、常用药:

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

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

牛膝──引血下行

天麻、钩藤、菊花──增强平肝熄风之力

(四)气虚血瘀

症状:

1)主症:肢体偏枯无力、肢软无力、面色萎黄或晦暗

2)兼症:懒言、疲倦、头晕耳鸣、心悸等

3)舌脉: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尾、川芎、地龙、牛膝等

(五)痰热腑实

症状:

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或便秘

2)兼症: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痰色黄或粘稠、口干、口臭等

3)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化痰通腑

主方:星蒌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瓜蒌、胆南星、大黄、芒硝等。

(六)风痰瘀内,闭阻经络

症状: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头晕目眩,痰多而黏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薄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主方:真方白丸子加减或化痰通络汤加减。中成药:大小活络丹

常用药:法半夏、白术、天麻、胆南星、丹参、香附、酒大黄等

加减应用

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心中烦热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

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

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镇静安神。

如有抽搐者,加全蝎、蜈蚣、僵蚕。

肢体麻木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以理气燥湿而祛风痰;

(七)闭证——阳闭、阴闭

阳闭:

1)症状:

①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

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②兼症: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③苔脉: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2)治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3)主方:灌服或鼻饲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九,用羚羊角汤加

减以清肝熄风。

4)常用药:

羚羊角──清肝熄风

菊花、夏枯草、蝉衣──使火降风熄,则气血下归

龟板、白芍、石决明──育阴潜阳

丹皮、生地──凉血清热

阴闭

1)症状:

①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

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②兼症: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

③苔脉:苔白腻,脉沉滑缓。

2)治法:辛温开窍,豁痰熄风。

3)主方:用苏合香丸以辛温开窍,用涤痰汤加减以豁痰熄风。

4)常用药:

半夏、橘红、茯芩、竹茹──燥湿化痰

菖蒲、胆南星──开窍豁痰

枳实──降气利风痰下行。

(八)脱证

1、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

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

苔脉: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2、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主方: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

4、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大补气阴

附子──回阳救逆

六、《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临床和科研的准则

《标准》将中风病证候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个基本证候。

《标准》以量化的方式进行诊断,选择对于证候诊断特异性、敏感性高的症状、体征,并根据其对证候诊断的权重大小赋以不同分值,每个证以≥7分为证候诊断成立,7~14分为轻度、15~22分为中度、≥23分为重度,最高30分。

《标准》偏重于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的防治应用,对中风病后遗症期临床应用价值比较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传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定义是指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症状和体征在24h内完全消失。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机特点属本虚标实,本虚的主要表现为气虚,标实则以痰浊、气滞为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结论:中西药综合治疗可明显降低TIA的发作频率,降低TIA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缺血性中风病

缺血性中风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变化规律研究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以风、火、痰3证出现频率最多,并呈现不同变化规律;风证和火痰证出现频次随病程的延长而增加;风痰证在发病3d后出现频次减少;风火证在第3d出现频次最多;痰证出现频次在第5d后开始下降;风火痰证出现频次在第5d出现频次最多,且波动较为明显;风痰瘀证在前3天出现频次较多。

缺血性中风病

缺血性中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与中年以后气血渐衰、正气内虚,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或脑脉闭阻有关。

在中风病急性期证候组合规律以风证、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急性期以风证为主,风证、痰证、火热证等实证组合多见,年龄≤60岁者实证所占比例较高。

对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候随时间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和特征,急性期以两证组合内风加内火所占比例最多,恢复期以两证组合痰湿加血瘀所占比例最多,后遗症期以两证组合气虚加阴虚所占比例最多。

中风与影像学关系

中风辨证为中经络者,出血灶多发生在内囊一基底节区,且一般不破入脑室系统。中脏腑以多个脑叶的大面积梗塞及大量出血为特征,临床表现符合中经络者一般无意识改变而病轻;中脏腑者常有意识改变而病重的认识。

对出血性中风:发现71%脑干出血及66.7%的基底节/丘脑出血为中脏腑,基底节/丘脑又以左侧多见:中脏腑占88.9%。中经络可见于脑实质的各部位出血。

对缺血性中风:中经络CT扫描所见小片状病灶,多发生于基底节区,病变多以腔隙性脑梗塞为主。中经络大片状低密度灶部位多在基底节、脑叶及脑干。中脏腑病灶多位于脑干、脑叶及基底节区。

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的中医分型结果,主要为风痰瘀血和气虚血瘀两证型,归于中经络范畴。其中气虚血瘀型CT显示梗塞灶大部分集中于内囊膝部和放射冠,风痰瘀血型CT显示梗塞灶大部分集中于内囊后肢和放射冠。

中风与影像学关系

徐会吾等探讨了CT表现与缺血性中风的辨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梗塞灶直径一般小于4.5cm为中经络,大于9cm为中脏腑;5~6cm者以中经络较多,7~8cm以中脏腑较多。

赵江民等研究结果显示出血量中经络2~47mI,中脏腑5~82.3m1.其中脑干出血量较少,基底节出血量较大。基底节/和丘脑出血,中经络出血量为6~48ml,中脏腑出血量为37.2~82.3ml。

中经络证:CT表现以脑梗塞为主,病灶范围小、密度低,病灶周围水肿轻,脑室受压改变小,病损在表;中脏腑证:CT表现以脑出血为主,病灶范围大、密度高,病灶周围水肿重,脑室受压明显,破入脑室者较多,中线移位明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丘脑、脑干结构多,病损在里。

中风先兆中医各证型间CT影像征象无显著差异

刘茂才教授经验

基本治则:祛瘀涤痰、开窍通络

常用方:补阳还五汤和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涤痰:牛黄粉、天竺黄、海浮石、海藻等;祛瘀:田七、土鳖虫、毛冬青、虎杖、乳香、没药、益母草等;开窍通络:麝香、地龙干、蜈蚣、细辛、鸡血藤、制川乌等

重症:若卒中暴厥、神志不清或头痛剧烈、呕吐、抽搐等(脑水肿或颅内高压),重加大黄、元明粉等泻下通腑之品,或用大承气汤煎水灌肠,以醒脑安神。也可配合针灸或静滴川芎嗪等活血之品。

张学文教授经验

(一)脑出血急性期加用活血化瘀药物

1.理论依据:

2.用药注意事项:

慎用破血逐瘀药

选用具有活血和止血双重作用之品

加用性能平和之药

脑出血急性期理论

张学文教授经验

(二)中风后遗症期

基本病理环节:死血、顽痰阻痹经脉

治则:活血化瘀为基础+辨证用药

虫类药物运用:用搜风剔邪逐痰、祛瘀通络之峻品,如:乌梢蛇、僵蚕、全蝎、水蛭等;病例:以言语不利为主:通窍活血汤+川牛膝15g,白茅根30-60g,茯苓15-20g,水蛭6g

药渣外敷患肢:药渣+陈艾叶、花椒等热敷患肢

中成药制剂:如丹参注射液静滴或肌注或穴位注射(患侧穴位)

辅助治疗:配合功能锻炼、按摩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pbczw.com/jbby/12769.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脑干出血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