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对口升学医学相关类大纲
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试大纲
医学相关类专业
本考试大纲是以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医士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以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化学(医药卫生类)》(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年6月第1版,刘景辉主编)、《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1月第2版,吕瑞芳主编,)、《正常人体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三本教材为基础,参考对医学类医士专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制定的。
一、考试对象
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专业应、往届毕业生。
二、考试总体要求
第一部分化学
掌握有关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化学理论,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解质溶液、化学平衡的基本理论;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掌握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掌握烷烃的命名及饱和烃、不饱和烃、苯的结构和性质,理解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了解油脂、糖、蛋白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第二部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了解微生物的特点,掌握微生物的分类。熟悉细菌大小的测量单位,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以及特殊结构的意义。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速度,掌握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以及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了解细菌在自然界和正常人体的分布,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消毒灭菌等概念、常用物理灭菌的方法及应用范围;掌握细菌的致病因素,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细菌感染的类型和临床常见全身感染的类型及概念。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奈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掌握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掌握厌氧芽胞梭菌的种类、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原理及结果分析和意义以及防治原则。了解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和真菌的传播方式及所致疾病。掌握病毒的概念、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病毒的大小与测量单位及病毒的复制周期,病毒的感染方式;熟悉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对药物、抗生素的敏感性。掌握流感病毒的核酸类型、抗原分型、变异与流行的关系;掌握肝炎病毒的种类、传播途径、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和五项指标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和防治原则;掌握HIV的传播途径、致病特点和防治原则;掌握狂犬病毒的防治原则。
掌握免疫的概念与功能;掌握抗原的概念、性能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理解抗原的特异性和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掌握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结构、生物学功能及五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了解免疫活性细胞的种类和重要的表面分子。掌握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感染的特点。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基本过程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常见的疾病和防治原则;理解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常见疾病。掌握人工免疫的方式及区别。
了解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掌握蛔虫、蛲虫、钩虫、带绦虫、疟原虫、阴道滴虫的感染途径及致病和防治原则。
第三部分正常人体学基础
《预防医学》是一门在基础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环境科学的基础上,应用并发展环境与健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机体健康的作用和机理,分析评价疾病发生及分布规律,应用三级预防原则制定保护和促进健康措施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为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三、考试内容要点
第一部分化学(分)
(一)化学基本概念及理论(40分)
1.物质的组成和元素周期律(10分)
(1)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其表示方法,了解同位素的概念及其应用。掌握质量数、中子数、核电荷数及核外电子数间的关系。
(2)了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知识,掌握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了解原子序数的概念、理解元素周期律,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
(4)理解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并能初步判断和比较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5)了解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
(6)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根据化合价的升降会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会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2.物质的量及溶液浓度(15分)
(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了解摩尔的含义。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
(2)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3)理解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浓度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有关计算及溶液稀释时浓度的计算。初步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4)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计算。
3.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5分)
(1)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
(3)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会简单判断条件改变时平衡移动的方向。
4.电解质溶液(10分)
(1)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强弱电解质的判断。
(2)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理解水的电离及离子积,掌握溶液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学会简单计算强酸、强碱溶液的pH值。
(4)了解盐的组成规律及盐类水解的本质,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理解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溶液的酸碱性。
(5)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6)了解渗透现象。理解医学上的等渗、低渗、高渗溶液概念。掌握浓度与渗透浓度的关系。
(7)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
(二)元素知识(30分)
1.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20分)
(1)了解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和化合价的变化规律;理解典型的非金属单质(如氯、硫、氮等)的特性及主要化学性质;了解卤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种类及原子结构的特点。
(2)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与金属、氢气、水、碱的化学反应及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及实验装置的连接,理解氯气的收集、检验及尾气的吸收方法。
(4)了解漂白粉的组成、有效成分、漂白原理。
(5)了解硫及硫化氢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6)掌握二氧化硫与水、氧气的化学反应。了解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7)掌握稀硫酸的性质,掌握浓硫酸的氧化性、吸水性和脱水性及其用途。掌握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氮气的物理性质,理解氮气与氢气、氧气的化学反应。
(9)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理解氨与水、氯化氢的化学反应,掌握氨水的弱碱性及氨水的电离方程式。
(10)掌握实验室制氨气的原理、装置、收集及检验。
(11)理解铵盐的性质,掌握检验铵离子的方法。
(12)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酸性和氧化性。
2.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10分)
(1)了解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和金属的通性;理解典型的金属单质(如钠、铝、铁等)的特性及主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典型金属单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钠的物理性质,钠的取用、保存。掌握钠与水、氧气的化学反应。了解氧化钠、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3)掌握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
(4)了解焰色反应,会用焰色反应鉴别常见的金属离子。
(5)了解铝的物理性质、用途及铝合金的用途。
(6)理解铝的两性,了解铝与酸、碱的化学反应及其用途。
(7)理解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了解明矾的净水作用。
(8)了解铁单质、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理解亚铁盐与铁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9)掌握检验铁离子的方法。
(三)有机化合物(30分)
1.概念(5分)
(1)了解有机物的概念及其特点。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式与结构简式。
(2)了解同系列、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掌握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的判断。
(3)了解官能团的概念并理解几种常见的官能团。
(4)了解有机物的分类和反应类型。
2.烃(10分)
(1)理解五个C以下烷烃的正确命名。
(2)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分子通式。
(3)了解甲烷的氧化反应和卤代反应。
(4)理解乙烯、乙炔的加成反应,了解氧化及聚合反应。
(5)理解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鉴别方法。
(6)掌握苯的结构,理解苯的化学性质。
3.烃的衍生物(10分)
(1)理解醇的化学性质。
(2)了解苯酚的结构,理解苯酚的弱酸性、与溴水反应。
(3)了解醛的结构,理解醛的还原反应、氧化反应。
(4)了解羧酸的结构,理解羧酸的酸性、酯化反应。
(5)理解乙醛、苯酚、乙酸的鉴别方法。
(6)掌握银氨溶液的配制及其操作。
4.糖、蛋白质、高分子化合物(5分)
(1)了解糖的分类及生理意义。
(2)了解单糖的结构特点及其化学性质(还原性)。
(3)了解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的有关性质及用途。
(4)了解淀粉的水解反应、与碘的反应及用途。
(5)了解纤维素的水解及用途。
(6)理解氨基酸的结构,并了解分类、命名及两性,知道八种必需氨基酸。
(7)理解蛋白质的组成、盐析、变性和颜色反应。
(8)简单了解六类营养素和三大营养素及膳食平衡。
(9)简单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特性。
(10)简单了解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部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分)
(一)微生物(60分)
1.细菌概述(30分)
(1)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的分类。
(2)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与形态。
(3)细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菌L型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
(4)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5)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生长繁殖的规律。
(6)细菌在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7)细菌的代谢产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8)正常菌群在人体的分布,正常菌群的概念和意义。
(9)消毒与灭菌的方法,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
(10)细菌的致病因素;感染的类型;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的概念及区别。
2.常见致病菌(15分)
(1)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2)链球菌、奈瑟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3)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
(4)霍乱弧菌的形态及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5)厌氧菌的概念和分类。破伤风、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条件、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
(6)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试验方法、结果分析、意义与用途。结核分枝杆菌的防治原则。
3.病毒和其他微生物(15分)
(1)病毒的概念、结构与化学组成,病毒的测量单位及病毒的复制周期。
(2)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病毒感染的类型及潜伏感染、慢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的概念。
(3)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4)肝炎病毒的种类;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途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组成、传染源、传播方式及传播途径,HBV抗原抗体检测意义及结果的分析。
(5)HIV的生物学特性及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6)狂犬病病毒的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
(7)常见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的传播方式和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
(二)免疫学基础(35分)
1.免疫的概念和功能(2分)
2.抗原(8分)
(1)抗原的概念、基本属性。
(2)抗原特异性的决定因素。
(3)决定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
(4)医学上的重要抗原。
3.抗体(6分)
(1)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及其关系。
(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
(3)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4.免疫系统(4分)
(1)免疫器官的分类及功能。
(2)T、B细胞的主要标志及分类,ADCC的概念。
5.免疫应答(8分)
(1)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
(2)T、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3)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特点与规律。
6.抗感染免疫(3分)
(1)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组成部分抗感染的特点。
(2)特异性免疫抗感染的特点。
7.超敏反应与免疫学防治(4分)
(1)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主要代表性临床疾病。
(2)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区别。
(三)人体寄生虫学(5分)
1.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2.似蚓蛔线虫的生活史及致病性
3.蠕形住肠线虫生活史及致病性
4.钩虫生活史及致病性
5.猪带绦虫生活史及致病性
6.疟原虫生活史及致病性
7.阴道毛滴虫生活史及致病性
第三部分正常人体学基础(分)
1.绪论(2分)
(1)掌握人体的组成及分部;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及关系;
(2)熟悉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意义;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意义。
2.细胞(4分)
(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2)熟悉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熟悉动作电位的引起及传导。
3.基本组织(7分)
(1)掌握内皮、间皮的概念;熟悉各上皮组织的形态、功能;了解结缔组织的分类、功能;
(2)掌握神经元、突触的概念;
(3)熟悉血液的成分;血浆渗透压形成及其生理意义;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值;熟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生成及调节;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和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掌握ABO血型的分型及临床输血原则。
4.新陈代谢(7分)
(1)掌握氨基酸的分类;核酸的分子组成;碱基配对规律;维生素的分类;血糖、血脂的概念;
(2)熟悉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异;机体散热的方式及临床意义;了解体温的调节。
5.运动系统(10分)
(1)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骨的形态分类;骨的构造;
(2)熟悉关节的概况;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脊柱、胸廓、骨盆的组成;
(3)掌握颅的组成;颅的各面观;颅骨的连接;熟悉新生儿颅的主要特征;
(4)熟悉人体各部骨的配布及重要的骨性标志;
(5)掌握肩、肘、腕、髋、膝、踝关节的构造及运动;
(6)掌握咀嚼肌的名称及功能;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及功能;膈肌的位置、结构及功能;腹肌的组成及其形成的结构;了解四肢肌群配布及局部结构;掌握肱二头肌、股四头肌、缝匠肌、股二头肌的起止点及功能。
6.呼吸系统(8分)
(1)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呼吸道各部的位置和形态;肺的位置及形态;胸膜及胸膜腔的概念;肺及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2)掌握肋膈隐窝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纵隔的概念、分部;
(3)熟悉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基本过程、影响因素及与临床的关系。熟悉呼吸、肺容量及肺通气量的概念;气体交换及气体的血液运输。
7.消化系统(10分)
(1)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各消化腺、各部消化管的形态及位置;肝外胆道组成;
(2)掌握腹膜及腹膜腔概念、腹膜与脏器的关系、腹膜形成的结构;
(3)了解胃液、胰液和胆汁的主要成分、生理作用。
8.脉管系统(12分)
(1)掌握心的位置、形态及体表投影;各心腔结构;心的传导系统;心的血管;
(2)熟悉心脏泵血的过程、影响因素;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3)掌握大动脉干行程及分支;重要器官的动脉分布;全身静脉的分布概况;四肢浅静脉的行程;门静脉的组成和收集范围、门静脉的循环途径;
(4)熟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静脉血回流的影响因素;微循环的通路及功能;组织液的生成;
(5)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乳糜池、胸导管的概念。
9.泌尿系统(5分)
(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肾的位置及结构;肾的被膜;了解肾的组织结构特点;
(2)掌握输尿管的行程及分部和狭窄;膀胱的位置、毗邻及膀胱三角概念;女性尿道特点;
(3)熟悉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抗利尿激素及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10.生殖系统(5分)
(1)掌握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输精管的分部、精索的概念、男性尿道的特点;
(2)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输卵管的分部;子宫的形态、分部及固定装置;
(3)掌握广义会阴及狭义会阴的概念。
11.感觉器(10分)
(1)掌握眼球的组成;眼的折光系统;视神经盘、中央凹的概念;房水的循环途径;
(2)熟悉眼视物的调节及感光细胞的功能;
(3)了解眼副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主要指眼球外肌);
(4)掌握中耳的组成、咽鼓管的位置;内耳的位置、分部;骨迷路、膜迷路的组成;位置觉、听觉感受器。
12.神经系统(15分)
(1)熟悉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常用术语;
(2)掌握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的内部结构;
(3)掌握脑干的外形、主要传导束的功能;熟悉小脑的位置和外形;背侧丘脑的分部、背侧丘脑腹后核及内、外侧膝状体的位置、功能;下丘脑的位置及组成;掌握大脑半球的主要沟和回的名称及分叶;基底核的概念、组成及功能;大脑皮质的重要功能定位;内囊的概念、分部及临床意义;
(4)掌握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血管、大脑动脉环及脑脊液的循环;
(5)掌握脊神经的组成、纤维成分;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位置、各丛的主要分支及损伤后的表现;
(6)掌握脑神经的名称、序号、纤维成分、分支和分布;
(7)熟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8)熟悉脑和脊髓的主要传导通路。
13.内分泌系统(5分)
(1)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
(2)熟悉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甲状腺、肾上腺分泌的调节。
四、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闭卷,笔答。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其中《化学》部分试卷满分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部分试卷满分分,《正常人体学基础》部分试卷满分分。
2.题型结构
《化学》: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
《正常人体学基础》部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3.试卷的难易结构
易︰较易︰较难︰难=4︰4︰1︰1。
五、考纲说明
1.对口升学考试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入高职或本科院校的重要途径之一,命题者应考虑目前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职业教育的特色,以考核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应知应会为主,不出偏题、怪题和似是而非的考题。
2.命题应注重基础考查,着力内容创新。命题范围原则上不超出本考纲,凡本考纲未提及的参考教材内容均非考试内容。
3.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必要的区分度,以利于升学的选拔,考试中单个题目的分值不应大于20分。。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多久一次便便好完美的便便,要满足这三个
- 下一篇文章: 更年期干燥综合症的症状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