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吞咽障碍知识点汇总神经
概述
吞咽的发生机制正常的吞咽动作分为口腔、咽、食管3个时相。
1随意期或口腔期:将食物变成食团,即是口腔磨碎的食物往咽喉送的过程。该动作要求嘴唇紧闭的功能良好,舌头可自主地往各个方向移动,舌上的食物被主动送至口腔后部,舌将食物压入咽部。这期是整个吞咽过程中唯一可以经由意识控制的,而且持续时间可长可短。
2咽期:即食物经咽喉进入食管的过程。食物刺激了咽部的吞咽受体,所产生的冲动传入脑干的吞咽中枢,此中枢即抑制吞咽时的呼吸,并激发一系列协调的过程:防止食物反流入鼻腔。吞咽反射包括了4个最主要的动作:①软腭往上往后顶,避免鼻腔逆流;②气道关闭;③咽缩肌收缩推动食团往下;④环咽肌舒张以打开进入食管。误咽是由于吞咽动作无力,食物吞咽不完全,残留于咽部的食物于呼吸时进入气管,或者由于吞咽反射动作失调,气管闭锁不全所致。
3食管期:即食管的输送过程。吞咽反射结束后,食团因重力及食管蠕动而顺食管往下推送到胃部。正常情况下通过长达25cm的整个食管约需7-10秒。下食管扩约肌松弛使食物进入胃中。
吞咽障碍的概念1定义:吞咽困难是食物从口腔运送到胃的过程出现障碍的一种表现。由口腔、咽喉、食管疾患引起。有相关器官解剖结构异常改变的,为器质性吞咽障碍;而由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损伤、肌病等引起运动功能异常,而无器官解剖结构改变的吞咽障碍,为功能性吞咽障碍。脑卒中后患者发生吞咽困难、妨碍进食,可能导致患者体重下降及脱水,经常肺部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严重者不得不长期鼻饲,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肉体上特别是心理上的痛苦。长此以往会给患者重返社会带来极大的不便。多数功能性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可逐渐恢复,但仍有部分患者不能自行缓解,需要进行专门的康复训练。
2真假延髓性麻痹(1)假性延髓性麻痹性摄食:吞咽障碍:假性延髓性麻痹在摄食-吞咽准备期、口腔期障碍严重,咀嚼、食块形成、食块移送困难。但吞咽反射仍有一定程度的残留,虽然移至咽部期后吞咽反射表现迟缓,然而一旦受到诱发,其后的吞咽运动会依次进行。这种时间差会引发误咽。常并发高级脑功能障碍,其症状有:不知进食顺序,重复相同动作,进食中说话使误咽风险加大,容易忽略餐桌一侧的食物,舌部和咬肌功能正常却无法吞咽塞满口内的食物。
(2)真性延髓性麻痹性摄食:吞咽障碍:延髓性麻痹由损害脑干部延髓吞咽中枢的病灶引起,摄食-吞咽障碍主要发生在咽部期,吞咽反射的诱发及其微弱甚至消失。在先行期、准备期,甚至口腔期没有障碍或障碍轻微,往往误咽情况突出。由于喉部抬高不够,且食管入口处扩张状况不好,环状咽肌不够松弛,导致食块在咽部滞留,常发生吞咽后的误咽。
3吞咽能力分级标准(1)重度:完全不能经口摄食
(2)中度:一部分食物能经口摄食,但不能完全维持营养,需静脉辅助营养
(3)轻度:轻度吞咽困难,完全经口摄食
(4)正常:具有正常摄食吞咽能力
吞咽困难的原因及症状1原因吞咽困难是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可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吞咽时咽下困难的感觉。口咽、神经、颈椎、食管等很多系统的疾病都可引起吞咽困难,其中以脑卒中引起的原发性动力障碍最为常见。因神经系统障碍而造成的吞咽困难包括:脑卒中、帕金森病、脑血管病、脑血管肿瘤、重症肌无力、其他神经肌肉或上消化道构造上的损伤。放射线治疗后期,易引起黏膜发炎,喉部有灼热感、且食管易狭窄,可造成吞咽困难。
2症状(1)进食或饮水后咳嗽:患者特别是饮水后呛咳更明显。这是因为患者脑卒中后,感觉功能减退,固体或流体食物较易刺激咽部的感觉器官,引起吞咽反射,从而引出吞咽动作。由于水或流体对咽部的刺激较轻,所以患者喝水后,特别容易呛咳。
(2)食物残留口腔:当患者舌肌和软腭部肌肉功能减退,不能将食物送人咽部,食物便会残留在口腔内。
(3)流涎:口部肌肉控制减弱,不能缩唇,舌肌运动减弱,不能将口水吞咽。
(4)吸入性肺炎。
(5)进食时咽食管括约肌不能松弛,食物停留于食管。
吞咽障碍可影响摄食及营养吸收,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入气管导致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危及生命。康复训练是改善神经性吞咽障碍的必要措施。
- 上一篇文章: 精英女性的肌肤保卫战,击退城市慢性干燥
- 下一篇文章: 大连立光康复医院脑溢血后遗症的预防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