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放医研2012年碳离子放疗临床结果

时间:2017-7-3来源:推荐医院 作者:佚名 点击:

尚方慧诊国内外肿瘤就医智慧之选北京上海就医:医院和医院一站式就医服务(专家门诊挂号预约到治疗陪护等)。日本美国就医:日本美国专家会诊/日本美国质子重离子治疗,PD1、AZD等药物治疗。专家远程会诊:北京上海、日本美国顶级肿瘤专家远程咨询会诊。

作者:辻井博彦鎌田正

日本千叶国立放射学研究所粒子研究中心(NIRS)

收稿年3月27日;接受年6月7日

在生物和物理有效剂量体内沉积方面,碳离子在众多类型的离子中,拥有最佳和最平衡的性能。碳离子的剂量学分布优于光子,能在充分给予靶区剂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碳离子质量大于质子,生物效应也远超质子。其生物效应还随入射深度而增加,在射程的末端达到峰值。从肿瘤放疗的角度来看,这些特性是非常理想的。碳离子放疗技术已成功运用于临床,对多种肿瘤的疗效也已被临床研究所证实。日本国立放射医学研究所和德国重粒子研究学会的临床经验表明:碳离子放疗对各种肿瘤,治疗总时间均可(比光子治疗)显著缩短,毒性也都在可接受的范围。这表明碳离子放疗在临床实践中有了一个牢固的地位。

本文综述了碳离子放疗的临床结果,一并涉及碳离子物理,生物和技术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放射治疗—碳离子—质子—剂量学分布—相对生物效应

引言

放射治疗(Radiotherapy,RT)的首要原则,是精确的给予靶区足够的剂量,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损害。放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射线的性质,加速器、治疗计划及其他相关设备的性能。现代RT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标志是治疗用光子(X和γ射线)的能量到达百万电子伏特,使肿瘤的局部控制(localcontrol,LC)得到了显着的提高。然而许多病人最终还是死于远处转移,提高LC是否能真正改善病人的长期生存是个问题。充分的证据表明许多恶性肿瘤的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相关。局部进展所致死亡的减少以及远处转移发生率的下降,是病人LC提高后长期生存也相应改善的两个原因(1)。

粒子射线如质子、碳离子与光子相比,能提供更佳的剂量学分布。碳离子的质量比质子重,其相对生物效应(relativebiologicaleffectiveness,RBE)更高,肿瘤控制率更好。周边正常组织的碳离子受照范围小,因而放射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程度减轻。

1、碳离子的特性

    

物理方面

与光子和快中子剂量随深度呈指数吸收的特性不同,粒子束的能量沉积随穿透深度而增加,在射程的末端,出现一个称为Bragg峰的锐利峰值。峰通常很窄,在80%的水平仅有数毫米;然而剂量很高,数倍于坪区剂量。粒子的射程由入射粒子的能量决定。

碳离子的剂量分布受粒子能量扩展和离散影响的程度比质子要轻。侧向剂量分布的锐利程度(半影)取决于库伦(Coulomb)散射,随粒子能量增加库伦散射减少,半影就相应减小(2)。与质子相比,碳离子在靶区侧方的剂量跌落更为迅速。与质子在峰值以后几乎没有剂量沉积不同,碳离子则有一点因核反应产生的碎片沉积的尾巴剂量。核碎片原子序数低,这一尾巴区域的生物效应很小。

肿瘤的形状和大小不尽相同,初始的Bragg峰非常狭窄和锐利,不能直接用于临床治疗。对这一狭窄的峰进行扩展来适合肿瘤的形状是必然的要求。有两种办法可以满足这种要求:用被动射束传递系统的射束散射方法(beam-scatteringmethod)(2,3)和用主动射束传递系统的射束扫描方法(beam-scanningmethod)(4)。在射束散射法中,狭窄的峰通过脊形滤过板(ridgefilter)形成连续分布的扩展区域,这就是所谓扩展的Bragg峰(spread-outBraggpeak,SOBP),SOBP与肿瘤的大小相对应(图1)。物理剂量的跌落要达到在SOBP区域有等同的细胞杀灭即生物剂量相等的要求,并以此来设计脊形滤过板。为把SOBP精确的“放置”在肿瘤区域,还要组合使用位置调节器、光栅和剂量补偿器。射束扫描法则不然,通过加速器出束能量的调节或使用吸收体改变射束的穿透能力在靶区不同的深度动态移动峰的位置,以此精确的给予充足的适合靶区形状的剂量。图1.离子束的剂量分布。在体内电离密度和相对生物效应(RBE)随深度增加。碳离子的峰区和坪区的RBE的相对比值比质子的相应比值要大。

生物方面

随粒子质量的增加,射束进入组织释放能量增大,被称为线性能量传递(linearenergytransfer,LET)。光子、电子和质子是稀疏电离辐射,被称为低LET射线;快中子和碳离子是致密电离辐射,被称为高LET射线。用LET评估射线的生物效应,是基于LET增加RBE也增加的原因(6,7)。在这里RBE的定义是,照射条件包括分割次数和受照组织一致时,(产生相同生物效应)两种射线剂量的比。与中子射线的高LET在任何深度保持恒定不同,碳离子的LET随着入射深度逐步增加,在峰的区域达到最大值。从治疗的观点上看,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特性,因为碳离子的RBE随着肿瘤区域的深入,变得越大(图1)。

Tepper(8)和Goldstein(9)及其同事研究了不同离子的SOBP不同位置上单一和分次照射后空肠隐窝细胞存活率的RBE值。他们观察到随离子电荷(和质量)的增加,其的生物效应也相应增加。随离子质量的增加,首先观察到峰值区域RBE的增加,然后这种增加扩展到坪区。当不同种类的离子进行比较时,碳离子出现了一个特征性的最高的峰/坪区RBE比,这也被碳离子照射后皮肤的早期反应所证实(10,11)。

因此碳离子束被认为有物理剂量分布和生物学效应的“最佳平衡”。这点燃了使用碳离子有效治疗体内光子放疗抵抗肿瘤的希望。

通常认为对低LET射线不敏感的肿瘤乏氧细胞的比例高,再氧合模式较差并且放射损伤的内在修复能力较强。增加LET能减少氧增强比(oxygenenhancementratio,OER),还减少细胞周期造成的放射敏感性的差异,因而高-LET射线可能使这些肿瘤受益。这提供了使用高LET的碳离子治疗癌症的理论基础。碳离子局部的RBE值可以高达2.0-3.5,这一值与许多因素相关,在治疗计划计算时要充分考虑。

2、碳离子的临床优势

治疗增益比提高

虽然高LET碳离子射线的RBE大于质子和光子等低LET射线的RBE,临床的兴趣点在于(碳离子射线)对肿瘤和正常组织不同效应的存在,对正常组织(的保护)更为看重。在这点上,使用碳离子射线可获得的生物学优势有:放射损伤的修复降低、组织的再增殖受抑、OER的减小和放射敏感性的细胞周期依赖减轻。这些特性在峰值区域时最为显著,结合物理剂量分布的优势,是与质子和光子比碳离子提高了治疗增益比的主要原因。

Batterman等(12)通过研究快中子照射后肺转移瘤的体积倍增时间和RBE值的关系,发现在体积倍增时间长的肿瘤中,快中子的RBE值也大,因此快中子对增殖缓慢的肿瘤如唾液腺肿瘤、前列腺癌和骨软组织肉瘤的RBE比光子要大。以唾液腺肿瘤为例,分割RT的RBE能达到~8.0,而多数正常组织后期损伤的RBE在3.0-3.5的范围。Laramore等(13)总结了快中子放疗能获益的肿瘤类型和其临床特点。这些总结对RBE值较大的碳离子射线同样适用。因此,碳离子能有效地治疗光子放疗抵抗局部进展的肿瘤以及位于关键脏器附近的肿瘤。

大分割的放疗

由于碳离子具备独特的物理和生物特性,使用其进行比常规光子放疗分割次数少的大分割放疗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快中子射线的实验证实增加每次分割剂量对肿瘤和正常组织都有降低RBE的趋势,但肿瘤下降的速度没有正常组织下降的快(14)。这些实验支持增加分割剂量,治疗增益比不降反升的假设。碳离子照射的实验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11,15),这为短程的碳离子大分割放疗的正确性提供了生物学理论基础。

剂量递增临床试验在日本国立放射医学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RadiologicalSciences,NIRS)已经取得了进展,(大分割)以已达到对I期的肺癌和肝癌,分割次数降低到分别为1次和2次的程度。即使是放疗疗程相对长的头颈部肿瘤、前列腺癌和骨软组织肉瘤,使用碳离子4周内完成16次的根治性放疗也成为可能。现在平均的分割次数和整个疗程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3次和3周左右,毒性没有增加(16-18)。

可能抑制转移

Ogata等(19)报道碳离子射线引起的DNA损伤,可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抑制了体内实验中肺转移的发生。他们推测抑制转移的原因是碳离子照射双链断裂的DNA的产生比X线照射多。这一发现也被Tamaki等(20)和Akino等(21)所证实。这可能是碳离子的另一优势,当然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需要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是中子和碳离子放疗后能否导致第二原发肿瘤的发生,然而临床随访资料目前仍欠缺,现在的数据尚不能说明两者是否关联。

3、治疗计划

为保证病人准确接受碳离子放疗,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是为每一个病人制作特定的固定装置。带着这些固定装置,为病人进行治疗计划所需的CT扫描。经常需要融合CT、MRI和PET图像来确定靶区(图2)。为治疗移动脏器的肿瘤,在CT扫描的时候就要使用呼吸门控系统(22)。目前,呼吸同步的照射在被动扫描技术中业已实现,在扫描技术中还处于研发期。获得CT定位图像会传到治疗计划系统中。在计划设计阶段,放疗的参数包括射野数,照射方向要结合勾画的靶区予以确定。

图2.在治疗计划中,常用CT、MRI和PET做图像融合(左)。不同断层的剂量分布和面部皮肤的剂量(中)。右侧是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病人治疗效果的前后对比。

有两种方法能实施碳离子的放疗计划:NIRS的射束散射法和GSI的射束扫描法。NIRS的方法是基于高LET中子射线的临床经验,临床相关的RBE值的估计用两步法,把生物的RBE和“临床的RBE”区分开来。使用人唾液腺(HSG)肿瘤细胞建立的体外实验模型来确定SOBP的形状,因为最初治疗的是腺癌病人(3)。GSI选择RBE的方法基于LE(localeffect)模型,输入两套数据计算生物效应,一套是射野的物理特性数据,另一套是用校正的线性二次模型参数化的细胞或组织反应的生物特性数据。NIRS放疗计划计算在HIPLAN中完成(24)。

4、碳离子放疗设施

历史上,早在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BerkeleyNationalLaboratory,LBNL)就开始应用质子进行离子束的放疗。从那时开始,氦、碳、氮、氖、硅和氩等带电重粒子都在LBNL进行了临床评估。年到年,LBNL进行了主要的开拓性工作,用氦和氖进行临床治疗(25,26)。年,NIRS开始用HIMAC产生的碳离子进行放疗的临床研究,HIMAC是世界上第一台专以肿瘤治疗为目的的加速器。目前全世界共有30多台运行中的质子加速器,5台碳离子加速器。紧随HIMAC/NIRS,德国达姆施塔特的GSI,年开始临床试验,年结束后,由德国海德堡离子治疗中心(HIT)接着进行临床应用研究。HIT的设备有质子和碳离子两种射线供临床应疗的临床研究,HIMAC是世界上第一台专以肿瘤治疗为目的的加速器。目前全世界共有30多台运行中的质子加速器,5台碳离子加速器。紧随HIMAC/NIRS,德国达姆施塔特的GSI,年开始临床试验,年结束后,由德国海德堡离子治疗中心(HIT)接着进行临床应用研究。HIT的设备有质子和碳离子两种射线供临床应用(27)。日本兵库离子医学中心(HIBMC)成立于年,是第一个提供质子和碳离子放疗的机构。中国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IMP),从年开始进行临床试验,IMP的碳离子射线能量只能达到MeV/u,仅适合治疗表浅的肿瘤。基于NIRS技术,成功的在日本群马(GHMC)研发出小型化的碳离子设备,于年开始进行临床试验。

意大利CNAO组织的加速器可以产生质子和碳离子两种射线,质子治疗开始于年10月,预计1年后开始用碳离子射线。根据GSI和设备制造公司的授权协议,质子/碳离子设施正在德国马堡和基尔以及中国上海建设中。然而目前还不知道他们是否能够按计划如期完成。还有4个中心正在进行碳离子设备的建造:2个在日本,1个在奥地利,1个在中国兰州。日本的两个设备一个在佐贺县鸟栖市,其SAGA-HIMAT的建造是基于公私合营的模式;另一个在日本神奈川肿瘤中心,其设备会同时安装被动散射技术和主动扫描技术。

5、碳离子放疗的临床结果

历史上最早开展重离子放射治疗临床研究的是LBNL,所使用的重离子束主要是氦和氖。至年底,共有位患者在LBNL最少接受了物理剂量为10Gy的氖离子放射治疗(存活者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同历史对照相比,一些肿瘤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比如晚期/复发的唾腺肿瘤、副鼻窦肿瘤、软组织肿瘤、骨肉瘤、胆管肿瘤以及局部晚期前列腺癌(25,26);然而,其他的恶性肿瘤,包括恶性胶质瘤、胰腺、胃、食管、肺以及头颈部肿瘤,同常规的X线放疗相比并没有表现出优势。令人遗憾的是,在年,由于机器老化以及经费预算受限等原因,LBNL终止了重离子的临床研究。

年,受LBNL离子束治疗结果的鼓舞,日本国家放射医学研究所(NIRS)开始,所有病人均前瞻性的进入I/II期或II期临床研究。在剂量递增的I/II期临床研究中,总的放疗次数和总的放疗时间是固定不变的,按照5%或10%的剂量梯度进行总剂量的递增。在I/II期研究中确定的推荐剂量将用于随后的II期临床研究。自年开始,超过名患者接受了碳离子治疗,最终的结果显示在很多肿瘤上,碳离子放射治疗在提高局部控制和总生存、缩短治疗时间以及治疗毒性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16-18)。年,德国重离子研究学会(GSI)开始应用重离子同步加速器治疗临床患者,该设备最初是用于物理研究,年GSI终止了重离子治疗的临床研究;共治疗了例患者,主要的病种是颅底/骶骨的脊索瘤或软骨肉瘤、局部进展的腺样囊性癌以及前列腺癌(27)。

头颈部肿瘤

质子治疗头颈部肿瘤的疗效难以评价,其主要原因是质子治疗常作为加量(boost)照射的一种手段,或者是与手术联合应用,以及很多病理类型的肿瘤混在一起进行报道(29,30)。在前瞻性的剂量递增试验中,碳离子放射治疗显示出了明显的放射生物学上的优势,特别是对于病理类型为非鳞癌的肿瘤,比如腺样囊性癌、腺癌、恶性黑色素瘤以及多种肉瘤(31-33)。

腺样囊性癌

腺样囊性癌是起源于腺体组织的腺癌的一种罕见类型。常见于头颈部区域,主要位于涎腺。肿瘤常沿神经扩散(神经周围侵犯)或血行播散,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淋巴结受侵仅为5-10%左右。文献报道手术或光子放射治疗的5年局控率以及生存率分别是25-72%和25-82%(34,35)。表1中,23例腺样囊性癌患者接受了质子放射治疗,近一半的患者在放疗之前接受了手术治疗(36);其中3例出现了III级的后期损伤,1例出现了IV级的后期损伤(大于III级的后期损伤发生率为17%)。与此相反,在NIRS接受碳离子放疗的例口咽及副鼻窦受侵的局部晚期腺样囊性癌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大于III级的放射损伤;尽管包括了T4患者78例(52%)、手术和/或化疗后复发患者40例(26%),5年局控率仍然达到了74%(32);32例有手术切除可能的患者5年局控率更是达到了96%。GSI对副鼻窦癌的治疗方式是,先用立体定向光子放射治疗临床靶体积,随后对大体肿瘤体积进行碳离子放疗加量(33);结果表明联合光子和碳离子放疗的局控率要优于历史对照中单独采用光子的调强放射治疗,尽管这一差异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表1头颈部腺样囊性癌

头颈部粘膜恶性黑色素瘤

头颈部粘膜恶性黑色素瘤(MMHN)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性局部切除的患者有治愈的可能,但总体预后很差。根治性手术切除后给予放射治疗并不能有效降低局部复发提高长期生存(38-40)。目前尚无质子治疗MMHN的报道,可能的原因是认为MMHN对质子放疗是抵抗的。NIRS-年应用碳离子共治疗了例MMHN患者,部分患者同时使用了化疗(32)。在最初的研究中,例患者接受了57.6GyE/16分次/4周的碳离子放射治疗(41),5年生存率35%,这一结果同文献中报道的采用手术联合放疗或化疗研究中的最好的结果类似;该研究也强烈支持在应用碳离子治疗时,应加入全身化疗以降低远处转移。因此,随后入组的96例患者均给予了同步化疗,DAV方案(Day1:dacarbazine(DTIC)mg/m2+nimustine70mg/m2+vincristine0.7mg/m2;Days2–5:DTICmg/m2),碳离子放疗开始时给予第一周期化疗,放疗完成时给予第二周期化疗,随后再给予3个周期的化疗,4周为一周期,共5个周期(32)。尽管局部控制率同以往类似,但5年生存率23%提高到58%(表2),这也是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最好结果。

表2头颈部粘膜恶性黑色素瘤

头颈部骨及软组织肿瘤

头颈部骨及软组织肿瘤是一类少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骨及软组织肿瘤的不到10%,大约占所有头颈部肿瘤的1%。在保证充分安全边界的情况下广泛的切除肿瘤通常是比较困难的,给予高剂量的放射治疗也受限于周围如脊髓、脑干以及眼睛等正常组织器官,因而局部控制效果低于四肢部位的肿瘤(42)。在可切除的病例中,联合手术和光子放疗、单独手术和单独光子放疗的5年局控率分别是60-70%、54%左右和43-50%(43);不可手术切除的病例预后更差。目前尚无单独应用质子治疗报道,可能的原因是认为这一类型的肿瘤用低LET的质子治疗困难(44)。在NIRS开展的一项碳离子放射治疗剂量递增试验中,照射64.0或57.6GyE的16名病人5年局控率仅有24%;然而照射剂量达到70.4GyE/16分次39名病人的5年局控率明显提高到73%,5年生存率达到了48%,而且毒性可接受(32,45)。这些结果也是迄今为止文献报道不可手术切除肉瘤的最好结果。

颅底和上颈部脊柱肿瘤

颅底和上颈部脊柱肿瘤主要有脊索瘤、软骨肉瘤、嗅母细胞瘤和脑膜瘤,由于临近周围关键脏器,完全的切除这类肿瘤非常困难(46)。这些肿瘤对光子放疗是抵抗的,采用质子或氦离子放疗是有效的,然而文献所报道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差别较大,可能是病例选择以及治疗技术上的差异造成的原因(47-52)。值得一提的是脊索瘤,很多患者在治疗后5年仍然出现了局部复发。Munzenrider和Liebsch(48)报道质子治疗后的5年局控率为73%,然而10年局控率仅为54%。碳离子放疗因其生物效应较高在增加长期局控方面具有较大潜力,而且边缘剂量跌落迅速也有利于保护周围的关键组织器官(53-55)。

有76例颅底和椎旁肿瘤患者在NIRS接受了碳离子放射治疗,包括44例脊索瘤、14例软骨肉瘤、9例嗅母细胞瘤、7例恶性脑膜瘤、1例巨细胞瘤和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没有病人出现严重的急性期副反应(≥3级)以及晚期反应(≥4级)。全组5年局控率和生存率分别为88%和82%(55)。

在NIRS近期的一项研究中,47例脊索瘤患者接受了60.8GyE/16分次的碳离子放疗,5年生存率为87%。如表3所示,这些病人的5年和10年局控率分别为88%和80%,且无严重的毒性副反应。当与文献中不同方法治疗脊索瘤的报道比较时,随访5年的结果时间不够长,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GSI报道脊索瘤5年累积局控率和生存率分别为70%和86%,软骨肉瘤的4年累积局控率和生存率分别为87%和%。全部病人中发生严重后期副反应的比例小于5%,而且总的治疗时间缩短显著仅为3周(46,53)。

表3颅底和上颈椎的脊索瘤

非小细胞肺癌

对于局限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常用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然而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大分割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和离子束治疗(56-59)。Timmerman等(59)报道了RTOG的3年结果,55例活检证实的周围型T1-T2N0M0NSCLC患者(病灶直径<5cm,T1:44例,T2:11例)接受了18Gy×3次(共54Gy,1.5-2周)的SBRT,3年原发肿瘤控制率和生存率分别为97.6%和55.8%(表4)。尽管治疗效果较好,但随之而来的治疗相关的副反应事件也明显增高;分别有7例(12.7%)和2例(3.6%)患者发生了3级和4级的毒性反应。

采用质子放疗,有2项研究报道的3年野内控制率分别为74%和81%(病人数分别为68和57),3年生存率分别44%和73%(60,61)。与来自SBRT的报道类似,质子治疗同样缺乏5年或更长观察期的数据报道(60-63)。

在NIRS实施碳离子放疗的整合了呼吸门控和影像引导系统,以更好的保护正常的肺组织(22)。对于周围型的肺癌,放疗的次数和时间采用逐步递减的方式进行,从18次/6周、9次/3周、4次/1周到最终的单次治疗(64-67)。采用9次和4次治疗的患者共例,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9次和4次治疗的5年局控率分别为95%和90%(65,66),5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45%(相应的疾病特异生存率分别为76%和62%)。在NIRS,采用碳离子单次放疗的剂量递增研究正在进行之中,目前的结果显示局控率和生存率较好,而且毒性较低(67)。

在NIRS治疗的中央型肺癌,采用的治疗次数较周围型肺癌要多,这主要是出于对放射可能导致的主支气管损伤的考虑。这种肿瘤的特点是相对表浅,目前采用57.6GyE/9次/3周的治疗方案,肿瘤控制效果较好。换言之,对中央型大肿块的肺癌,碳离子放疗给予的剂量也是较高的。

表4I期非小细胞肺癌

肝细胞性肝癌

肝细胞性肝癌(HCC)是世界上最常见肿瘤之一,每年导致,名患者死亡,其中一半左右的病人来自于中国。HCC是中国预后较差的肿瘤之一,约90%的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而日本的HCC患者,慢性丙型肝炎病史更为常见,约占90%。由于仅仅约10-20%的HCC可以获得外科完整切除,因此总体预后不佳,其5年生存率约为15%(69)。85%的HCC与肝硬化相关,后者本身就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肝病。虽然肝脏对放射治疗的耐受性不高,但质子治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HCC的治疗。如表5所示,通过质子治疗HCC的2或3年的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5-96%和55-66%(70-73),同时伴有的肝硬化所致的肝功能异常程度和肝内肿瘤的数目明显影响着患者的生存(72)。

在NIRS,针对肝细胞性肝癌进行的碳离子放疗研究招募标准是其他治疗不能获益或肿瘤局部控制无效的患者(74-77)。一项大分割剂量递增试验已经成功的从15次/5周,依次通过12次/3周、8次/2周、4次/1周达到2次/2天。所有这些剂量分割治疗方式的实施仅仅见到一些轻微的副反应。在一项研究中,69例患者接受52.8GyE/4次治疗后,肝功能受到较小影响,5年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分别到达了81%和33%(75)。肿瘤距离门静脉小于及大于2cm的患者经过治疗,其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毒性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76)。自年以来,时间更短的2天2次分割放疗计划已在剂量递增试验中应用,有例患者接受上述治疗计划,剂量从32到45GyE。结果未见到治疗相关死亡及严重不良事件(77),接受较高剂量的患者其局部控制率和生存优于接受低剂量者。

总之,与肝细胞性肝癌碳离子放疗相比,质子放疗有着相似的肿瘤控制率。但在分割模式方面二者较大的区别:质子放疗采用常规分割方式,而碳离子放疗则采用了大分割方式。

表5肝细胞性肝癌

前列腺癌

6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作为监测前列腺癌患者的疾病状态的指标,并且在年将其作为前列腺癌一个检测指标。自此,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升高使其在上个世纪的诊断和治疗得到了显著的进展,发表了包括调强放射治疗和离子放射治疗在内的各种治疗信息。最近几年,前列腺癌离子放疗得到了更多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里


转载注明  http://www.pbczw.com/tjyy/718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脑干出血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