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脑出血后遗症的中医辅助疗法,不吃
带状疱疹发病急,但也不是不治之症,看看这些方法
本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其特点为成群的密集性小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常伴有神经痛和局部淋巴结肿大,愈后极少复发。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俗称“串腰龙”。
1、发疹前数日往往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局部淋巴结肿大,患处感觉过敏或神经痛,但亦可无前驱症状。
2、皮损表现为局部皮肤潮红,继而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疹,迅速变为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发亮,周围有红晕。
3、皮损沿一侧皮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各簇水疱群之间皮肤正常。皮损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4、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儿童患者往往较轻或无痛,老年患者则疼痛剧烈,且常于损害消退后遗留长时间的神经痛。
5、发病迅速,病情急剧,全程约2周。愈后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若无继发感染一般不留疤痕。
治疗原则是止痛、抗病毒、消炎,局部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
1、镇静止痛剂:如APC,每次1片,必要时服;卡马西平毫克,每日3次口服;多虑平25毫克,每日3次口服。
2、抗病毒剂:如阿糖腺苷每日15毫克/千克,静注10日;阿昔洛韦毫克,每日5次口服,或万乃洛韦毫克,每日2次口服。
3、维生素B毫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维生素B微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转移因子1~2毫克,皮下注射,每周2次。
4、皮质激素:适于老年早期患者,可口服强的松,每日30毫克,疗程5-7日。
5、局部治疗:外用含樟脑、硫磺的炉甘石洗剂,疱疹破溃者可外用2%龙胆紫溶液,若有继发感染可用新霉素软膏外搽。
1、热盛:皮损色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自觉口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便于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草15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生地10克,板蓝根15克,大青叶15克,车前子10克(包煎),泽泻10克,元胡10克,生甘草6克。
2、湿盛:皮损色淡红,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纳呆便溏,舌淡体胖、苔白膩,脉滑。
治法:健脾除湿,兼以解毒。
方药: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滑石30克(先煎),大青叶15克,板蓝根15克,元胡10克,生甘草6克。
3、气滞血瘀:皮损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暗苔白,脉弦细。
治法:活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方药:赤芍15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柴胡10克,薄荷3克(后下),桃仁10克,红花10克,元胡10克,双花藤15克,陈皮10克,炙甘草6克。
4、外治:
1、鲜仙人掌捣烂敷患处。
2、六神丸研末加醋调敷患处。
3、王不留行30克,鸡蛋1~2个,将药研末用蛋清调敷患处。
(本文方子仅供参考)
脑出血后遗症的中医辅助疗法,不吃药每天几分钟就行了脑出血又叫脑溢血,是指大脑内部的出血,多由高血压引起,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非常高,多有后遗症。
●病因病机脑出血多由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等原因导致,患者大多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两虚,再加上现代人活动少,饮食过度,生活力大,致使瘀血阻滞、痰热内蕴导致。疾病发生的部位在脑,但是与心、肝、肾、脾的关系十分密切,肝肾阴虚、气血衰弱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诊断依据1、症状
意识障碍:患者多有躁动不安、意识模糊,严重者很快会进入昏迷状态,同时患者还有面部潮红、大汗、尿失禁等症状。
头痛呕吐:症状较轻的患者通常头痛的症状,以发病位置最为剧烈,患者大多会发生喷射性呕吐,呕吐物多呈咖啡色。
强直与抽搐:如果出血的情况十分严重,影响到脑干的部分功能的时候,患者还会出现强直与抽搐现象。
体温升高:大多数出血后伴有高热,是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损害的原因。
2、体征: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志障碍,早期多有血压升高的现象,比较严重的患者会有脉搏缓慢洪大、呼吸深长缓慢、瞳孔形状不规则、心律失常的症状,病情恶化时会出现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衰竭的情况。
3、辅助检查:颅脑CT检查可以确定出血部位和血肿的大小形状,以及周围脉织的水肿情况。脑血管造影可以发现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动,中动脉会向外侧移。脑脊液检查可发现颅压升高呈血性。
●常用疗法脑出血患者可以选用按摩疗法来辅助治疗,选取迎香穴和合谷穴,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合谷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中点处。
也可以选用艾灸疗法辅助治疗,可以选用隔盐灸,先把盐放在穴位上再把艾柱置于盐上,点燃艾炷,以温热舒适感为度,每穴灸3~5炷,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
●中医小窍门脑出血患者要防止血压过高和情绪过于激动,生活有规律,合理饮食,防止便秘。
轻度脑出血患者要在病情好转之后及时开始恢复性活动和按摩,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左右,以恢复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
子宫脱垂不要急,记住这些穴位让它“归位”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囗以外的现象。子宫脱垂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俗称“落袋”或“阴挺”。
病因病机患者常感觉会阴处坠胀,有物脱出,劳累后病情加剧。并伴随腰酸、大便困难、小便失禁等症状。子宫脱垂严重者,子宫局部可能有感染或糜烂,在过度劳累、剧烈咳嗽、排便时用力过大等情况下,常可引起反复发作,还可能导致尿失禁。
现代医学认为子宫脱垂多因分娩时造成宫颈、宫颈主韧带及子宫韧带损伤,或因分娩后支持组织没有及时恢复正常,导致子宫沿阴道向下移位,或因生育过多或分娩时用力过度造成骨盆筋膜和各组肌肉纤维受损引起。中医认为该病是形体赢弱、孕育过多、耗损肾气,或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或肝经湿热下注等原因造成,属于“落袋”“阴挺”“阴脱”等范畴。
中医小窍门产后一段时间内不宜参加重体力劳动,应多卧床,防止子宫后倾。分娩后一个月内避免进行腹压的劳动。哺乳时间不宜过长。
消化性溃疡是拖出来的病,自己平时多注意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密切相关,故名为消化性溃疡;因为发生的部位多在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除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外,少数可发生在食管下段,胃一空肠吻合口、美克尔憩室等处。本病是一种多病因疾患,遗传、地理环境、精神、饮食及药物等因素均与此有关。属中医“胃痛”、“呕吐”等范畴。
1、长期周期性发作的节律性上腹部疼痛,可伴泛酸、流涎、恶心、呕吐、嗳气等,还可并发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等。溃疡活动期有上腹部局限性压痛,溃疡相应部位的皮肤可有疼痛性敏感区。胃溃疡的压痛位置偏中,一般在剑突下;十二指肠溃疡常在腹部偏右。少数患者于背部6~12胸椎棘突附近有压痛。
2、确定诊断则需通过X线钡餐检查及纤维内窥镜检查。
3、本病需注意和胃癌、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胆囊炎、胆石症相鉴别。
1、肝胃气滞:胃脘胀痛,两胁胀闷,因嗳气或矢气则舒,善怒而太息,胸闷食少,泛吐酸水,口苦眩晕,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疏肝和胃。
方药:柴胡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白芍药10克,川芎6克,制香附6克,川楝10克,砂仁3克,甘草6克,元胡6克。
中成药:气滞胃痛冲剂。
2、肝胃热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食入痛无明显缓解,或食少易痛,口苦而干,喜冷饮,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清胃泄热,舒肝理气。
方药: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夏枯草10克,青皮10克,浙贝母10克,白芍药10克,黄连6克,蒲公英12克,郁金10克,吴茱萸3克,川楝子10克。
中成药:加味左金丸。
3、淤血阻络:胃痛如刺如割,痛处不移,有呕血或黑便史,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和胃。
方药:丹参10克,当归10克,白芍药10克,五灵脂6克,延胡索6,克,制乳香3克,檀香3克,制没药3克,血竭5克,砂仁3克。
中成药:云南白药
4、脾胃虚寒:胃痛隐隐,喜按喜暖,空腹痛重,得食痛减,食后腹胀,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呕吐清涎,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
方药:炙黄芪12克,人参5克,白术10克,桂枝9克,白芍10克,炮干姜5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砂仁3克,甘草6克。
中成药:虚寒胃痛冲剂。
1、药物治疗:主要是中和胃酸和抑制胃酸分泌。合理选择制酸药物、胃黏膜保护剂、抗胆碱能药物及H:受体阻滞剂。制酸药物常用氢氧化铝凝胶10毫升,每日3次,或碳酸钙0.6~1.2克,每日3次,或三矽酸美0.6克,每日3次。抗胆碱能药物可用阿托品0.3毫克,每日3次,或普鲁苯辛15毫克,每日3次,或胃疡平1~2毫克,每日3次。H2受体阻滞剂如甲氰咪胍,常用量为毫克,每日3次,每晚临睡加服毫克。质子泵抑制剂如洛赛克1次20毫克,1日1~2次。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1克,每日3次,饭后2~3小时服用
2、抗生素治疗:抑制甚至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本病可选用:如庆大霉素4万单位,口服,每日3次(三餐前1小时),10天为1疗程,共3疗程,疗程间休息4天。痢特灵0.2克,口服,每日3次,服7天,后改为每次0.1克,每日3次,服7天,2周为1疗程。
3、手术治疗:若出现溃疡病合并出血、急性穿孔和幽门梗阻者,可疑为恶性或复发性胃溃疡;顽固性的溃疡,如穿透性或多发性溃疡,以及术后复发性溃疡,可考虑手术治疗。(本文方子仅供参考)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脑出血的最佳治疗是什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