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颅内血肿的CT诊断
迟发性颅内血肿是指首次CT检查未发现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2次或2次以上CT复查或手术、尸检中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引发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多认为引发的基础和前提如下:由于脑挫裂伤后,该部脑神经组织缺血、缺氧,CO2产物释放、组织胺逐步增高,引起血压增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组织液渗出,引起逐渐出血。外伤性撞击,该发病部位血管发生痉挛、局部缺氧、产生水肿、并毛细血管断裂、逐渐出血。骨折区血管断裂引起渗出血液。甘露醇治疗后,颅内压突然减低引起桥静脉或硬脑膜自行剥离而发生出血、凝血功能异常。部分患者由于过度换气使胸内压升高,静脉回流受阻,脑静脉压升高使损伤血管破裂出血。
目的
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病因有很多种,外伤性引起颅内迟发性血肿的发病率非常高,而大面积缺血性脑梗塞引起迟发性出血性脑梗塞较多,医源性手术亦常见。肿瘤引起颅内血肿相对为外伤性等其它因素少见,其中恶性肿瘤较良性肿瘤多见。因此,2次及2次以上CT复查对颅内迟发性血肿的确诊率较高,应引起临床医生、患者及家属(特别是门诊病人)的足够重视!
临床表现
首次CT检查为阳性或阴性,病人症状进行性加重,早期出现头晕、头痛、寒战、恶心;中期出现呕吐、颈强、嗜睡、浅昏迷、抽搐不止、反应迟钝;病情进一步加重,如血肿压迫视交叉则引起瞳孔增大、对光反射消逝;如压迫脑干或脑干出血,则引起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逆行性遗忘等,临床症状男女无显著差异;儿童、青少年年龄较小者,临床症状出现时间和病情往往较成人表现早、症状重。
检查方法
采用GE宝石能谱CT机,行常规轴位扫描,层厚、层距为5mm或5mm,最高分辨率可达0.mm,采用脑组织窗、骨窗、中间窗观察。
CT表现
迟发性颅内血肿CT表现为大小不等团块状高密度影,边缘不规则、欠清楚,血肿周围环呈低密度水肿带,大者可引发中线结构移位,形成脑疝。硬膜外血肿者呈梭形高密度影,边缘清楚、规则,常不超过生理缝,可伴有骨折,大者可引起中线结构移位,形成脑疝;硬膜下血肿呈半月状或带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楚、规则,常超过生理缝,很少伴有骨折,大者亦可引发中线结构移位,形成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脑池、窦、脑沟的高密度“铸”型或线状出血影,大脑半球无改变、无移位。
部位
迟发性颅内血肿常见于额颞叶,枕叶次之,硬膜外、硬膜下血肿则多因受外力所致部位不同所引起,以上均可表现为对冲伤,另外硬膜外血肿者常伴有骨折,坠落伤、打击伤、跌伤者常硬膜外、硬膜下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伴有脑挫裂伤。
讨论
随着经济和交通不断发展,颅脑外伤病人越来越多。由于CT可清晰的显示颅脑外伤形成的脑内出血、水肿病灶,为颅脑外伤的诊断提供了明确的客观依据,因此CT平扫是脑外伤安全而迅速的检查方法。首次CT检查为阴性,虽然可以较有把握地排除颅内损伤,但临床症状较重者仍不可忽视,必须经临床进一步观察病情的进展。已有较多报道证明脑外伤可为非原发性损伤,即脑挫裂伤可以延迟发生(24甚至48小时后)。
无论是外伤性或血管畸形、动脉瘤、感染性疾病、CO中毒、妊娠等因素均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性脑梗塞通常由于缺血性脑梗塞在先,而后该部位血管或周围血管发生变性、硬化,由高血压等因素引起迟发性血肿。
良恶性肿瘤引起的迟发性颅内血肿相对少见,以转移瘤、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血管网织细胞瘤、颅咽管瘤、动脉瘤多见。恶性肿瘤多由血管受肿瘤细胞的侵蚀、破坏引起,恶性肿瘤破坏血脑屏障引起;肿瘤则由自身血管硬化、移位、折断引起。
医源性血肿则是在术中碰伤小血管引起小血管断裂,或颅内血肿减压清除术后,对侧压力减小引起对侧已破裂的血管出血。
总之,引起颅内迟发性血肿的因素很多,以外伤因素最为常见,以临床治疗引起颅内迟发性血肿次之,再者为医源性手术引起。另外,高血压也是引发颅内血肿的常见因素,因此,对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临床医生、患者及家属应根据病情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外伤后症状不明显,没有及时就医的患者或家属,或伤者醉酒记忆不清晰者,应引起高度重视,有情况请及时就医,以免发生严重进展甚至引起生命危险!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这部电影的尺度,已经超越了人性的极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