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芝堂立秋养生手册
“立”者:建始也,故“立秋”为秋天的开始。俗话说“立秋一到秋风至”,但实际并非如此。我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纬度、海拔跨度很大,这就决定了全国各地不可能在立秋之后同时进入凉爽季节。立秋后,暑热渐消,月明风清,早晚略带凉意,气温逐渐下降,闷热的天气有所缓解。但“伏天”仍在立秋之中。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依然较高,盛夏的暑热尚未消散,华北的大部地区仍属于炎炎热势之下。“秋后一伏热死人”,故民间历来有“秋老虎”之说。这种炎热的天气往往要延续到9月中下旬才能结束,才能真正感觉到气象学意义上的“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秋季。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今年“润中伏”即两个中伏,每伏10天,三伏共40天。立秋虽到,但中伏仍在立秋之中,其特点是早晚偏凉,暑热未减,还是整个夏季阳气旺盛的阶段。这时用“冬病夏治”的三伏贴外敷于人体的不同腧穴,目的就是把冬季潜伏在体内的寒邪驱之使出,外透而散。但是外治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用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量变到质变,才能把冬病的痼疾外导而散,所以用“三伏贴”的病患者要有信心,有耐力,要遵从医嘱,全程贴完,否则将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立秋之后,金风送爽,早晚凉气适人,虽在伏天,湿热蒸腾不解,但毕竟季节有变,感觉迥异。有些人恶热贪凉,图一时之快,夜晚薄帘悬挂,开窗而卧,殊不知人静则血液循环减慢,腠理毛孔松弛,寒湿之邪趁虚而入,侵于肌表则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流涕,此即夏季感寒,犯于经络则出现周身关节疼痛,拘挛不爽,两腿沉重的寒湿痹证,在上则发生两臂单侧或双侧疼痛,抬举困难的“五十肩”,因病多发于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故名。寒湿直中中脘则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的中焦寒湿症,变病不一而是,故立秋后应闭窗而卧,免生它患。
秋季有六个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秋季主燥,燥属金,金属肺,胃在气运亦属金,故燥邪伤人,人体肺胃首当其冲。以“秋分”为计,秋分之前的三个季节属“温燥”,秋分之后的三个季节属“凉燥”,故立秋的燥气,应以温燥为多。温燥伤于肺胃阴分,常出现知饥不食、口干思饮、干咳无痰、眼鼻唇舌咽皮肤等津液不足的干燥症象,重者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出现“干燥综合征”。中医讲“人应四时”,就是说四季和节气的变化对人的影响非常大,有的病人对节气的变化就非常敏感,例如有的人平素无大异常,突然干咳剧烈,大夫看后才知当日立秋,是燥邪伤肺。患皮肤干燥或“干燥综合征”的患者有的在立秋当天皮肤干燥甚重,反应强烈!这些疾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吃一些甘寒濡润的食品,如:梨、荸荠、藕、百合、菠萝、山药、牛奶、蜂蜜等,以清热生津、养阴润燥。
▲立秋多吃一些梨、荸荠、藕、百合、菠萝、山药、牛奶、蜂蜜等,以清热生津、养阴润燥。
人体在立秋后进入自我修整状态,即所谓“秋乏”,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颇有道理。“秋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人体夏季过度消耗而进行的自我补充,也是机体为了适应秋季而进行的自我调整。它能使身体的内外环境达到平衡,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不会影响正常的生理机能。但是要补充夏天耗损的能量就要适时摄取营养,适当的运动,注意规律的睡眠。有条件可午睡1小时,从而加强身体的适应能力,逐渐消除“秋乏”。
立秋“贴秋膘”,民间盛行,但与上所说“秋乏”不无关系。身体经过了近百天的暑季湿热蒸腾,气血津液消耗过大,脾胃阳气不充,正气不足。立秋后天气渐爽,胃口渐开,食欲渐增,这时适量摄取一些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如牛肉、猪肉、羊肉、鱼虾、鸡蛋、巧克力等补充消耗“贴秋膘”,使“秋乏”尽早消退,这无可非议。但要注意不可多食骤补,以生它患!因暑热之际,脾胃最弱,今立秋渐凉,脾胃阳气欲充未实,尚不堪重负,这时若补之过及,势必会造成脾胃运化失常,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脘腹胀满、嘈杂吞酸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立秋虽到,暑热未消,让我们调整心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起居规律,努力学习,愉快工作,迎接北京又一个秋风送爽、月明风清、气候怡人、天高云淡的秋季。
看国医∣就到三芝堂长按,识别白颠疯难治吗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病好- 上一篇文章: 每日知识点速记脑震荡脑挫裂伤与脑干
- 下一篇文章: 民警必备健康常识第三期脑血管疾病的防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