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生儿红斑狼疮的诊断与治疗
本文作者为南京医科医院皮肤科谢骏逸、张红叶和杨苏,本文已经发表在《儿科学大查房》年第一期。
综述目的新生儿红斑狼疮(NLE)为一种罕见疾病,由于大部分NLE患儿母亲妊娠期无任何临床表现,出生前很难检测出NLE胎儿,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此病。
综述方法对近期有关NLE的文献进行检索与回顾,总结本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最新进展尽管NLE与母亲抗Ro抗体阳性显著相关,但仅1%~2%抗Ro抗体阳性母亲所分娩的胎儿可能患NLE。曾分娩NLE患儿母亲之后所分娩婴儿也可能患NLE。新生儿或小婴儿出现活动性不典型皮疹、和(或)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CHB)等表现时,需考虑NLE。应同时送检患儿及其母亲的血清,检查Ro/SSA、La/SSB等相关抗体,以便早期诊断。一般而言,NLE患儿的皮肤表现、血液系统表现、肝脏损害通常具有自限性,心脏损害一般为永久性的,需要安装起搏器。
总结NLE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及血清抗体检查。一般仅需对症治疗。
引言
新生儿红斑狼疮(neonatallupuserythematosus,NLE)是由母亲体内的抗Ro/抗干燥综合征A(SSA)抗体和(或)抗La/抗干燥综合征B(SSB)抗体经胎盘转移给胎儿,而发生的以狼疮样皮肤损害和(或)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CHB)为特征性临床表现的一种罕见疾病,可伴有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肝肿大和神经系统异常等[1]。本病常发生于出生后3个月以内的新生儿或婴儿。皮损形态类似于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皮损可在出生6个月后自行消退,一般不留瘢痕,心脏损害可持续终身。抗Ro/SSA抗体为本病的血清学标志,在NLE患儿及其母亲中,该抗体均为阳性。由于NLE患儿母亲妊娠期一般无任何临床表现,当患儿出现皮疹时,未考虑为该病,未进行相关抗体检测,容易导致误诊,所以该病的实际患病率高于文献报道,这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警惕,应加强对此病的认识。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诊疗进展阐述如下。
流行病学
NLE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确切发病率目前尚不清楚。尽管NLE与母亲抗Ro抗体阳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仅1%~2%抗Ro抗体阳性母亲所分娩的胎儿可能患有NLE[2]。NLE发病无种族差异,临床上多见于女性[3]。临床上,90%患有完全性CHB的患儿患有NLE[4],且伴有CHB的NLE患儿的病死率升高。曾分娩NLE患儿的母亲所分娩第二胎婴儿患NLE的平均概率为25%[5]。近年来,我国报道的病例逐年增多,约有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67例,男女比例为1:1.17,无明显性别差异。
病因及发病机制
自身抗体与免疫异常
抗Ro抗体被认为与NLE发病密切相关,抗Ro抗体为IgG抗体,可通过胎盘,几乎所有NLE患儿及其母亲中,该抗体均阳性,且当患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Ro抗体消失后,皮损也随之自行消退[5]。其中抗52-kDRo/SSA抗体尤为突出,多数患儿及其母亲中,该抗体均为阳性[6]。汤建萍等[7]对11例NLE患儿及母亲的自身免疫抗体进行分析,其中9例患儿抗Ro/SSA抗体阳性,10例母亲抗Ro/SSA抗体均为阳性。在患儿的心脏及皮肤组织中都可检测到IgG沉积。Yazici等[8]对NLE患儿各器官中的抗Ro抗体进行分离发现,抗Ro抗体主要富集于心肌组织,心肌组织为NLE患儿易受累的器官。Garcia等[9]使用抗Ro抗体阳性的血清灌注离体的家兔心脏,成功建立了家兔心脏传导阻滞模型。这些抗体诱发的炎症反应可能会损伤胎儿房室束和房室结,如出现钙化,将导致不可逆性损伤。少数患者表现为抗La/SSB抗体和U1-RNP抗体阳性。
遗传因素
关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与NLE相关性研究证实,NLE的发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但目前的大量研究结果只表明,HLA等位基因可影响母体内自身抗体的产生,但与新生儿NLE的表达并无必然的联系。有研究发现,HLA-DRB1*-DQA1*-DQB1*单倍型与母体中抗Ro抗体阳性相关[10]。日本最近报道了HLA-I类基因与NLE的相关性,发现HLA-B*(B62)和Cw*(Cw9)频率在受累胎儿母亲体内显著增加,而患儿体内则未发现与NLE相关的基因型[11]。
其他因素
日光照射可诱发或加重皮肤损害,感染、营养不合理等也可加重NLE病情,或使病程延长。
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
NLE的皮损主要表现为环形红斑,可由多个多形红斑融合而成,有时伴有鳞屑或为鳞屑型斑块,偶见盘状皮损、狼疮性脂膜炎,部分可出现萎缩和瘢痕。主要分布于头皮、眼眶周围、颜面部和颈部等曝光部位,日晒后加重,但非曝光部位如掌跖、尿布区也可受累。皮损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基底细胞水肿、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水肿,以浅层为主的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淋巴浆细胞浸润,可见黏蛋白沉积。损害一般开始于出生后数周,可持续到出生后6~9个月,然后自行消退,这与母体IgG的半衰期一致。皮损消退后,色素沉着较常见,且好发于皮肤较黑婴儿,瘢痕、皮肤萎缩等亦可出现。国内报告,NLE伴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者有3例,伴足背皮肤溃疡者2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NLE患儿中,还可见到结痂性皮损、湿疹性皮损和郎格汉斯细胞增生症性皮损等少见皮损[12,13]。
心脏损害
NLE典型的心脏损害是CHB,发病率为30%~50%[12]。而我国报道的NLE病例中,仅有12.92%的病例合并CHB,CHB发病率可能与种族差异有关。我国报道的NLE病例中,5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占7.6%。CHB以完全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为主,且维持终身,但也有Ⅰ度或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报道[14]。CHB多开始于妊娠期18~24周[15],很少于胎儿出生后才发病,且一般表现为永久性损害。同时出现CHB和皮损的患者死亡率为6%~10%[15],多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NLE并发CHB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研究发现,几乎所有CHB患儿的母亲血清中均有抗SSA抗体,抗体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胎儿体内,与18~24周胎儿心脏、皮肤、肝脏等组织上的抗原相结合,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心脏传导系统纤维化、心肌炎等损害[16]。同时免疫组化分析也表明,NLE婴儿心肌组织中有斑块状IgG类抗体和补体沉积,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强烈提示通过胎盘的IgG类抗SSA抗体作用于心肌而产生心肌损害[17]。
肝脏损害
约10%的NLE患儿可出现肝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综合征,症状非常类似于先天性肝外胆道闭锁[18],可在宫内、出生时或出生后发病,常伴有肝脾肿大,高胆红素血症伴有或不伴有转氨酶增高,出生后2~3个月出现轻度转氨酶升高[19]。如果无严重的心脏损害,几个月后肝脏疾病可自愈。但也可出现暴发性肝衰竭,一般发生于妊娠期或新生儿期,预后差。临床肝胆损害症状通常不明显,但国内报道中,NLE患儿肝功能异常有28例,发病率高达22.04%,临床上,患儿有时可单独出现肝脏损害而没有皮损,因而提高对NLE患儿肝胆损害疾病的认识十分重要。
血细胞减少
10%~20%的NLE患儿会出现一过性的血小板减少,多于出生后2周内出现,几天或几周后可自行消失。我国报道的NLE病例中,合并血小板减少者有19例,占14.96%,这与国外报道一致。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患儿常伴有瘀点、瘀斑。虽然NLE患儿出现胃肠道出血的可能性较低,但是焦玉清等[20]在年曾报道过一例NLE患儿出现便血呕血1个月。此外,NLE还可合并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目前NLE合并血细胞减少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骨髓造血细胞是受到免疫攻击的靶器官之一[21]。由此可以推测,在NLE患儿骨髓中存在相关的自身抗体,通过免疫机制损害骨髓造血细胞,临床表现为血液系统异常。
其他表现
NLE还有伴有其他临床表现,如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低钙血症、肺炎、尿异常等,但一般表现较轻,应用糖皮质激素可缓解或一段时间后可自愈。
自身抗体
近年来,几乎所有研究均表明,与NLE相关的特异性自身抗体为抗Ro/SSA抗体。但也有报道NLE患儿母亲血清中抗Ro/La抗体阴性,而抗U1-RNP抗体则呈阳性[15-22]。抗Ro/La抗体可作为判断NLE预后的指标。研究发现,合并CHB的NLE患儿母亲和伴皮损NLE患儿母亲的血清抗La抗体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诊断
结合患儿的皮肤和心脏表现,以及患儿和母亲血清抗Ro/La抗体阳性可诊断NLE,进行皮肤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由于大部分NLE患儿母亲无任何临床表现,故出生前很难检测出NLE胎儿,且抗Ro/La抗体阳性母亲所分娩胎儿患NLE的几率为1%~2%。因此,NLE的筛检较为困难。对于高危人群,可以进行脐静脉穿刺取脐血检测有关抗体水平,从而进行筛检。
筛查和治疗
筛查措施
治疗
总结
(此处内容略,具体请见全文)
(《儿科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北京白癜风好的医院北京看白癜风权威医院
-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练临床执业模拟题第七期
- 下一篇文章: 继发不孕20年河北46岁高龄女子在北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