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身抗体

时间:2018-4-12来源:疾病危害 作者:佚名 点击:

自身抗体是针对机体正常发生的蛋白或细胞成分的免疫球蛋白。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有赖于完整的自身免疫耐受机制的维持,正常的免疫反应具有保护性防御作用,即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反应。—旦自身耐受机制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则机体将视自身组织、成分为“异物”,而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自身抗体。正常人体血液中可以有低滴度的自身抗体,但不会发生疾病;然若自身抗体的滴度超过—定水平,则可能对机体产生损伤,而诱发疾病。自身免疫反应可通过几种途径触发:①正常情况下机体严格限制某一特定部位(与免疫系统隔离)的物质(隐蔽抗原)释放进入全身循环,如正常情况下眼球的房液局限在眼球内,而眼外伤时房液进入血液,免疫系统就会对它产生反应;②正常机体的物质发生改变,如病毒、药物、日光或射线使机体蛋白质结构改变,使其看起来像异己物质,从而可遭到免疫系统的攻击;③免疫系统在对与自身物质相似的外来物质发生反应时,错误地把自体物质也当成外来物质攻击;④控制抗体产生的细胞出现某些功能异常,如癌性B淋巴细胞可产生攻击红细胞的异常抗体。

我们风湿免疫科常用的抗体包括:

1.抗核抗体(ANA)

抗核抗体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组抗多种细胞核成份自身抗体的总称。ANA可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性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SS)、系统性硬化症(PSS)、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2.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

脱氧核糖核酸分为双链DNA(dsDNA)和单链DNA(ssDNA)两种。针对前者的自身抗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而后者则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

3.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以变性IgG的Fc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RF可分为IgM、IgG、IgA、IgE四型。其临床意义在于:R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很有意义,阳性率为60-80%。IgM-RF持续阳性的病人更易发生骨侵蚀。高水平IgM-RF阳性的病人预后差。IgM-RF滴度与RA疾病活动性的体征,如关节疼痛数和关节肿胀数相关。IgM-RF滴度高低是评价RA疾病活动性可靠、敏感的指标。

4.环状胍氨酸多肽抗体(CCP抗体)

抗CCP抗体是针对环状聚丝蛋白多肽片段的自身抗体,以IgG型为主。抗CCP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高度特异性的抗体,阳性率为51%,特异性96%,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有很强的相关性。

5.抗RA-33抗体(anti-RA33antibody)

抗RA-33抗体是对Hela细胞的核蛋白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抗体。其靶抗原为33kD的核酸蛋白。在RA各项早期诊断指标中,抗RA33抗体特异性高,阳性率为35.85%。该抗体的消长与病情及用药无关。

6.抗角蛋白抗体(AKA)

AKA抗体的检测对RF阴性或抗RA33/RA36抗体阴性的RA患者提供诊断指标。抗角蛋白抗体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相关,在RA早期甚至临床表现出现前即可出现。因此,对RA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很有意义。

7.抗链球菌壁多糖抗体(ASP)

本试验系根据链球菌细胞壁抗原与人心脏瓣膜糖蛋白有共同抗原性原理设计。余步云教授等经过近10年在千例以上患者的临床应用,证明本试验对诊断风湿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ASP在检测风湿热的活动性方面,所针对的靶器官是心瓣膜,即心瓣膜有无风湿性炎症。

8.抗nRNP(nuclearRNP)抗体

以抗核内的核糖核蛋白而得名,由于其富含尿嘧啶(U),通常又把nRNP称之为U1RNP。具有抗原性的U1RNP其分子量有70kD、30kD和22kD。U1RNP抗体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中几乎均为阳性,且其滴度很高;在其他结缔组织病中阳性率低且滴度低;它是区分结缔组织病和非结缔组织病的有力指标。抗U1RNP抗体阳性的病人,常有双手肿胀、雷诺氏现象、肌炎和指(趾)端硬化。有人认为抗U1RNP抗体阳性,则肾病发生率较低;如果抗dsDNA、抗Sm抗体同时存在,则发生狼疮性肾炎的可能性较大。

9.抗Sm抗体

以病人名字(Smith)命名。已知Sm是核内小核糖体蛋白(snRNP)。其抗原决定簇主要在于U1、U2、U4~U6RNA连接的B和D蛋白多肽上,已知蛋白多肽的分子量B(29kD)、B’(28kD)、D(16kD)。抗Sm抗体的蛋白多肽有较高特异性的为B和D带。国际上通常用对流电泳和免疫双扩散法检测抗Sm抗体,其阳性率在SLE中为30%左右,抗Sm抗体对早期、不典型的SLE或经治疗缓解后的SLE回顾性诊断有很大帮助。从理论上讲,测得抗Sm抗体的同时,多可测得U1RNP,但抗U1RNP抗体阳性,则抗Sm抗体可为阴性。抗U1RNP抗体在系统性硬化症伴多发性肌炎的重叠综合征中频率较高。银屑病及雷诺现象的病人也可呈阳性。

10.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ANCA的相应靶抗原为丝氨酸蛋白酶PR3、MPO和一些少见的抗原如弹性蛋白酶等,是系统性血管炎的血清标记物。其临床意义:1.ANCA主要表现两种核型:①胞浆型(c-ANCA):主要与韦格氏肉芽肿血管炎有关;②核周型(P-ANCA)主要见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Churg-Strass综合症和少免疫沉积型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和新月体肾炎。2.ANCA对于血管炎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预后估计均有价值,而且是疾病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病人发病(复发)时,ANCA滴度均升高。有研究表明,c-ANCA在血管炎复发前2-5周可升高4倍。所以,c-ANCA可作为预测病情复发的指标。c-ANCA滴度可鉴别复发与其它原因(如感染)造成的病情恶化。

11.抗SSA和抗SSB

由于此两种抗体与干燥综合征相关而得名。这两种抗体虽与SS有关,但在其他结缔组织病中亦存在。原发性SS病人抗SSA和抗SS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和40%,抗SSB抗体诊断干燥综合征较抗SSA抗体更为特异。抗SSA和抗SSB抗体可造成新生儿狼疮及婴儿心脏传导阻滞等先天性心脏病。抗SSA和抗SSB阳性的病人常有血管炎、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光过敏、皮损、紫癜等临床表现。

12.抗Scl-70抗体

因该抗体主要在系统性硬化症(SSc)中出现,且其抗原分子量为70kD而得名。但Scl-70实为分子量为kD的DNA拓异构酶1(topolsomerase1)的降解产物。抗Scl-70抗体是SSc很特异的抗体,免疫双扩散检测在SSc中的阳性率为20%左右,免疫印迹检测阳性率约28%。目前较一致地认为SSc中抗Scl-70出现的频率高于局限性硬皮病,阳性率为18%。没有近端皮肤侵犯的CREST患者用免疫双扩散检测此抗体的阳性率4%,免疫印迹阳性率11%。抗Scl-70阳性患者病程长于阴性者。该抗体阳性的SSc患者以脏器受累、指端凹陷性疤痕更常见。

13.抗Jo-1抗体

以病人名字John而得名。Jo-1抗原是分子量为50kD的组氨酰tRNA合成酶,以免疫双扩散法检测25%的PM/DM病人有此抗体。在合并肺间质变的PM/DM病人中,抗Jo-1抗体高达60%,临床上还发现以急性发热、对称性关节炎、“技工手”、雷诺现象、肌炎并肺间质变的病人,抗Jo-1抗体常呈阳性,有人称之为抗Jo-1抗体综合征。抗Jo-1抗体常被视为PM/DM的标记抗体。

14.自身免疫性肝炎系列

我科开展的自身免疫肝炎系列抗体包括:抗核抗体(ANA)、抗肝细胞膜抗体、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抗体)、抗肝胰自身抗体(抗LP)和抗可溶性肝细胞抗体(SLA)、抗线粒体抗体(AMA)。

SMA抗体的靶抗原是平滑肌细胞支架的多种成分。大约有35%-70%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型患者血清中可以测出高滴度的AMA,常伴有ANA阳性。ANA和SMA被认为是AIH1型的标记性抗体。

年Rizzetto等报告用鼠肝和鼠肾作底物、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时,发现肝细胞内和肾近端曲管内有荧光反应,他们称此抗体为KLM-1抗体,并指出它是AIH2型的标记性抗体。后来证实细胞色素PD6(CYP2D6)是KLM-1的靶抗原。在体外实验中显示,此种抗体能够抑制CYP2D6的生物活性和能够激活肝内T细胞浸润。95%-%的AIH2型患者呈LKM-1抗体阳性。

抗肝胰自身抗体(抗LP)和抗可溶性肝细胞抗体(SLA)的靶抗原在肝胰组织匀浆上清液中。后来发现SLA抗体与LP抗体相同的靶抗原起反应,两者可能是同一种抗体,因此合并称之为抗SLA/LP抗体。抗SLA/LP抗体被认为是AIH-3型的标记抗体。

抗线粒体抗体(AMA)为一组可同线粒体内膜或外膜上多种酶复合物成分结合的自身抗体的总称。主要出现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权威专家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比较好


转载注明  http://www.pbczw.com/jbwh/9247.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脑干出血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