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战ldquo疫rdquo
脸部白癜风图片 http://m.39.net/news/a_5845619.html
尽管每天工作时穿七八个小时防护服很难受,
尽管值完一个班之后,渴到“洗澡水都想喝”,
尽管连续一个多月见不到家人和孩子,内心很折磨,
尽管时不时的重症病人抢救让他们精疲力竭,
尽管因为外人进不来,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动手,
但他们依然执着付出,无怨无悔。
这是一群战斗在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的白衣天使。多人的队伍来自于各个科室,有医有护,有内外妇儿医技各个科室。
不管来自哪里,不管在哪个岗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终身难忘、无怨无悔”,有一个共同的心声:“不辱使命,不负韶华!”
他们有一个群,叫“英勇群”。没错,他们是一群英勇的战士,是郑医最强天团!
“来这一个月,什么样的病都见了!”
这是隔离病区医护人员感慨最多的一句话。
从一岁多的孩子,到八十多岁的老人;从无症状感染者,到肝癌晚期呼吸衰竭的病人;从流产的孕妇,到紧急生产的产妇;从抗拒留观的发热患者,到脑干出血需要急救的病人。
不管是哪个专科病人,只要有发热和肺部症状,都要到隔离病区先留观排查。
这些无论轻症还是重症的救治任务,就落在了隔离病区医护团队身上。
这个团队,总负责人是副院长李培亮。医师团队由卢滨、朱婉玲、王红军三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领衔。护理团队由李伟丽担任总护士长,武晓、张峥、王雅静、刘珍英、郑丽萍几位护士长分别负责发热门诊和几个分病区。
查房,治疗,抢救,会诊,这是医生们的日常。
护理,执行医嘱,照料病人的吃喝拉撒,这是护士们的任务。
这段时间,一次次紧急抢救考验着他们的能力和心理素质。
一个心梗病人,因为发热紧急送到隔离病区。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为他进行溶栓治疗,密切监护几个小时之后,病人转危为安。
一个脑出血的病人,急诊入院时昏迷不醒,病情危重。卢滨等人迅速抢救,上呼吸机,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一个外伤导致胰腺破裂的病人,在隔离病区经过有效救治和密切观察,平安转入专科治疗。
2月8日那天,隔离病区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个夜晚。当时隔离病区启用只有三天,医护之间尚在磨合。
一晚上来了四五个重病人。有心脏衰竭的,有肝腹水的,有肾功能不全的,有消化道出血的。
严峻的考验摆在面前!
副院长李培亮统一指挥,医护人员迅速分组,协作配合。医院救治专家组共同会诊,解决疑难,一边和医技检查部门沟通,加快检查诊断。十几个小时过去了,病人的情况逐渐稳定。大家总算松了一口气。
这次实战,对隔离病区是一次高强度的快速磨合,也使所有医护人员意识到自己的千钧重担。
重症救治是最考验医疗单位和医护人员的地方。这个团队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医疗方面,卢滨、朱婉玲、王红军这三位来自呼吸专业的医师,本就擅长呼吸道疾病抢救,气管插管等操作是他们的必修课。来自重症医学科的医师王红宇等人,都是重症抢救的行家里手。
护理方面,总护士长李伟丽做过十几年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医院ICU团队当年就是她一手组建的。以张峥为护士长的急诊重症监护室团队,是整建制进驻隔离病区的。
医院救治专家组的强大外援,医院专科齐备、设施齐全,都是隔离病区医疗质量的强力支撑。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贾金广,是医院救治专家组组长。这些天,他在管好自己病区几十个病人的同时,几乎每天都要来隔离病区办公区一趟,和病区医生共同研究病历,制定治疗方案,会诊疑难病例,24小时待命随时支援。
尤其是确诊病人的治疗,他全程参与,病人是否治愈、能否出院,也由他和其他专家组成员共同认定。
还有众多临床科室的支持和协助。
2月底的一个晚上,一个孕34周的孕妇因为发热被送到隔离病区排查。当晚,她出现宫缩,情况危急。隔离病区连忙通知产科医师在手术室做好准备,新生儿科医师也迅速到位。凌晨四点,在隔离病区、产科、新生儿科、手术室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产妇剖宫产下一个男婴,一个新生命顺利诞生。
3月1日夜,从南部院区隔离病区转来一个手外伤的患者,需要外科缝合。值班医生跟骨科一病区联系,医师佘医院。在隔离病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处理好了病人的手部外伤。术后,医院单间隔离,直到这个病人排除新冠肺炎,才重回工作岗位。
生活照料、心理疏导、日常维修,他们成了“超能战队”
隔离病区的工作和普通病区相比,有特别的难度。
首先,被防护服限制着,医护人员的手、眼和身体都不像平日那么灵活灵敏。
不能听诊,是医生诊治的一大局限。戴着双层手套,手的触感变得迟钝。
护目镜限制着视野,戴眼镜的人更难受。在操作电脑和记录文书时更困难,特别是电脑上的字比较小,时常得变换角度和视野,才能看清楚。
连续六七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他们只能穿上纸尿裤解决上卫生间的问题。
“隔离病房的急危重症患者比较多,有时候做紧急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胸腔穿刺闭式引流等操作时,一个姿势需要二三十分钟很常见,每次都感觉像爬山一样累。”来自重症医学科王红宇说。
“隔离病房的急危重症患者比较多,有时候做紧急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胸腔穿刺闭式引流等操作时,一个姿势需要二三十分钟很常见,每次都感觉像爬山一样累。”来自重症医学科王红宇说。
有一次,发热门诊来了一个双下肢截瘫的男病人,比较胖,有多斤重。去做CT检查的时候,几个年轻护士们齐心协力把他抬到了检查床上,用护士长武晓的话说,真是“费了老鼻子劲了”。检查完又抬下来,穿着防护服本来就很笨拙,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旁边的病人看了都说,真是一群女汉子!
隔离病区的病人心态普遍焦虑,尤其是重症病人,身边没有家人陪护,住在与外界隔绝的病房里,绝望、焦躁、孤单,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更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做心理疏导、陪伴安慰。
有一名确诊的病人,刚入院的时候情绪特别不稳定,经常哭泣、胡思乱想。医护人员有时间就去陪她聊天,安慰开导。
晚上休息的时候,她让护士们把保洁用的推车放她门口,感觉自己更安全一点。护士们也都理解,每天都记得按时推过去。
曾经有两个留观病人,因为不理解为何要留院观察,跟医护人员各种缠磨,要求出院。被拒绝之后,就变着花样向医护人员提要求,一会一按铃,要这要那。这些琐事,无形中增加了医护人员的负担。
在封闭管理的隔离病区,外人无法进入,很多事只能医护人员自己动手。比如病区虽然有保洁人员,但人手毕竟有限。很多时候医护人员需要自己打扫卫生、清洁消毒。
马桶坏了,得自己修,门锁坏了,得自己想办法。护士长王雅静说,在隔离病区工作一段时间,都成了全能超人,大家在一起就是“超能战队”。
除了正常的医疗护理工作,他们还要照顾患者的吃喝拉撒,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的重症患者。
有一个下肢瘫痪的病人,是疑似病例,不允许家人陪护。病人瘫痪在床,护士们每两小时给他翻一次身,还要给他擦洗身体,料理大小便。这个病人的情绪还特别不稳定,经常闹脾气。
有一次护士来采集咽拭子做核酸检测,他坚决不配合,好说歹说都不行。后来张峥护士长过去,跟他沟通了一个多小时,才同意做了咽拭子采集。
无论再繁琐再艰难,医护人员都用自己的耐心认真和细致入微,对待每一个病人。他们的付出也得到了病人的肯定。
曾经有一个重症病人,在排除新冠肺炎之后转到肾内科继续治疗。医护人员送他转科的时候,家属在电梯里,给他们敬了一个大大的军礼。
“看到军礼的那一刻,我们的眼睛都湿润了。无论再辛苦,都值得!”护士长刘珍英说。
“这些人生经历可能只有一次,我们绝不后悔!”
“这段上班穿纸尿裤,下班渴得洗澡水都想喝的经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护士张丽华在
- 上一篇文章: 凝心middot共生之初五感
- 下一篇文章: 救护车上吃香蕉做完手术豪饮葡萄糖白岩松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