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基本常识
一、头皮分几层?
答: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
(1)皮层: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2)皮下层: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成,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紧密相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
(3)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4)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腱膜下间隙:是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间隙范围较广,前置眶上缘,后达上项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头皮撕裂多沿此层。腱膜下间隙出血或化脓时,血液可沿此间隙蔓延。此间隙内的静脉可经若干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因此,此间隙内的感染可经上述途径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撒。所以该间隙被称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5)骨膜层: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二、头颅由哪几块颅骨组成?
答:共23块.脑颅:8块,构成颅腔;面颅:15块,构成面部支架.另外有3对听小骨位于颞骨内。脑颅位后上方,略呈卵圆形,内为颅腔,容纳脑。面位于前下方,形成面部的基本轮廓,并参与构成眼眶、鼻腔和口腔。
三、脑分为哪几部分?
答:分为大脑,小脑,脑干(间脑,中脑,桥脑,延脑。)
四、大脑分为哪几叶?
答:额、颞、顶、枕、岛
五、脑脊液循环通路为何?
答:脑脊液的流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两个侧脑室脉络丛最丰富,产生的脑脊液最多,这些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再经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各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都汇至第四脑室并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最后经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将脑脊液回渗到上矢状窦,使脑脊液回流至静脉系统。脑脊液的回流(或吸收)主要取决于颅内静脉压和脑脊液的压力差以及血脑屏障间的有效胶体渗透压。脑和脊髓的血管、神经周围间隙和室管膜也参与脑脊液的吸收。
六、12对颅神经的名称?
答: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及副舌下完。
七、主要脑供血血管有哪几条?
答:人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在安静状态下仅占体重2%的脑,大约需要全身供血总量的20%左右,所以脑组织对血液供应的依奈性很强,对缺氧十分敏感。脑血管的特点:动脉壁较薄;静脉壁缺乏平滑肌、无瓣膜,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形成独特的硬脑膜窦,血液与神经元间有血脑屏障,此屏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正常的脑功能依奈于通过致密的血管网不断的运输充足的氧气和营养。脑、脸和头皮的血液主要由二组血管来供应:即双侧的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脑组织由四条大动脉供血,即左右两条颈内动脉构成的颈内动脉系统和左右两条椎动脉构成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部血液供应量约80%-90%来自颈内动脉系统,10-20%来自椎-基底动脉系统。
八、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1)维持身体平衡,由前庭小脑完成,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2)调节肌紧张(脊髓小脑);脊髓小脑(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蚓部和半球中间部)
(3)协调随意运动(脊髓小脑)。
九、简述肌力分级?
答: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
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
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Ⅳ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
Ⅴ级正常肌力
十、脑穿的目的有哪些?禁忌症有哪些?
(1)目的
取脑脊液并进行脑脊液压力检查,椎管内注入氧气或碘注射剂进行脑和脊髓造影,以助诊断,椎管内注入药物进行治疗;从椎管内引流炎性分泌物、血性脑脊液或造影剂,放出适量脑脊液,以改善临床症状。
(2)适应证
常用于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颅脑手术后、颅脑外伤、脊髓病变等。
(3)禁忌证
1.颅内压明显增高,特别是后颅凹占位性病变,或已疑有早期脑疝的患者为防止导致脑疝、突然死亡而禁忌腰椎穿刺。
2.穿刺部位皮肤或皮下组织有感染病灶者,为防止细菌带入中枢神经系统而禁做腰椎穿刺。
十一、正常颅内压为多少?何谓低颅压、高颅压?
答:成人:0.7~2.0kPa(70~mmH2O);儿童:0.5~1.0kPa(50~mmH2O)。平卧时成人颅内压持续超过mmH2O(儿童mmH2O)称为颅内压增高。由颅内压形成的两个要素可知,引起颅内压升高的原因也是两个方面,首先是颅腔内容物增加,包括脑组织体积增加、颅内出现不正常的物质、脑血容量增加、脑脊液量增加,其次是颅腔变小,包括狭颅症、较大的凹陷骨折等。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等疾病所共有征象。成人的正常颅内压为0.7~2.0kPa(70~mmH20),儿童的正常颅内压为0.5-1.0kPa(50~mmH20)。
十二、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1.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一)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大1.脑水肿常因脑缺氧、脑外伤、脑及脑膜感染、汞或砷中毒等原因造成。2.脑积水常因脑脊液分泌过多、循环受阻或吸收障碍而导致脑脊液在颅内过多蓄积所致。3.颅内静脉回流受阻或过度灌注脑血流量增加,使颅内血容量增多。
(二)颅内占位性病变使颅内空间相对变小1.颅内血肿多因颅脑外伤所致,包括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脑内血肿。2.颅内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两大类。一般肿瘤体积愈大,颅内压增高越明显,但肿瘤的部位、性质和生长速度也有很大的影响。3.颅内感染脑脓肿、化脓性与病毒性脑膜炎多伴有颅内压增高,结核性脑膜炎晚期,因颅底部炎性粘连,使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引起梗阻性脑积水,以致出现颅内压增高。4.脑寄生虫病含脑血吸虫病、脑棘球蚴(包虫)病、脑绦虫病、脑肺吸虫病等。
(三)先天性畸形使颅腔内的容积变小多种病因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如婴幼儿先天性脑积水、颅底凹陷和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狭颅症等十八、何谓颅内占位性病变?答: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占位性病变是在颅腔内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即成人颅压>1.96kPa或mmH2O)和局灶性神经损害为特征,其中以颅内肿瘤,脑脓肿等为常见。
十三、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是什么?
答:头痛:颅内压增高时其脑膜、重要的血管神经受牵拉引起。发病初起不典型,重时可逐渐呈持续性,甚至难以忍受。
呕吐:是脑干移位和牵拉或肿瘤直接刺激延髓的呕吐中枢,呕吐呈喷射性,不伴有其他消化道症状,常在头痛剧烈时出现,呕吐后头痛稍缓解。儿童因肿瘤常发生在后颅凹,早期即可出现呕吐,易被误诊为消化道疾病。
视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眼静脉回流受阻,视乳头边界欠清、静脉充血、渗出或出血。
颅内压增高:早期视力正常,中晚期因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而视力逐渐减退。
十四、慢性颅内压增高的颅骨X光片有何异常表现?
答:A、颅缝增宽B、脑回压迹增多C、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D、蛛网膜颗粒压迹扩大。
十五、外伤性颅内血肿分哪几种?
答:1、按血肿在颅内结构的解剖层次不同分类
(1)硬脑膜外血肿系指血肿形成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者。硬脑膜外血肿的主要来源是脑膜中动脉;除此之外,硬脑膜表面小血管、颅内静脉窦、脑膜中静脉、板障静脉或导血管损伤也可酿成硬脑膜外血肿。
(2)硬脑膜下血肿系指血肿形成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者。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出血来源主要是脑皮质血管。
(3)脑内(包括脑室内)血肿系指血肿形成于脑实质内或脑室内者。脑内浅部血肿多由于挫裂的脑皮质血管破裂所致,常与硬脑膜下血肿同时存在;脑内深部血肿系脑深部血管破裂所引起,脑表面无明显挫裂伤。
2、按症状出现时间的不同分类
(1)急性型伤后3日内出现者,其中大多数发生在24小时以内。
(2)亚急性型伤后4-21日出现者。
(3)慢性型伤后3周以后出现者。
十六、什么叫开放性颅脑损伤?
答:开放性颅脑损伤是指颅骨和硬脑膜破损,脑组织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约占颅脑损伤的17%。平时多因锐器、钝器打击和坠伤与跌伤所造成,战时则多由火器致伤。
十七、脑震荡病人应如何处理?
答:脑震荡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只须卧床休息5~7天,给予镇痛、镇静对症药物,减少外界刺激,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对脑震荡的畏惧心理,多数病人在2周内恢复正常,预后良好。但有少数病人也可能发生颅内继发病变或其他并发症,因此,在对症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意识状况、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并应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
十八、颅底骨折的临床表现?
答:1、颅后窝骨折:骨折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时,医学.教育网原创多在伤后2~3日出现乳突部皮下瘀血(Battle征)。骨折累及枕骨基底部时可在伤后数小时出现枕下部肿胀及皮下瘀血;骨折累及枕大孔或岩骨尖后缘,尚可出现个别或全部后组颅神经(即Ⅸ~Ⅻ颅神经)受累的症状,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2、颅中窝骨折:常累及颞骨岩部,脑膜和骨膜均破裂时,脑脊液经中耳由鼓膜裂孔流出形成脑脊液耳漏;如鼓膜完好,脑脊液则经咽鼓管流往鼻咽部,常合并第Ⅶ或Ⅷ颅神经损伤。如骨折累及蝶骨和颞骨内侧可伤及脑垂体和第Ⅱ、Ⅲ、Ⅳ、Ⅴ及Ⅵ颅神经。如果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形成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而出现搏动性突眼;颈内动脉如在破裂孔或在颈内动脉管处破裂,则可发生致命性鼻出血或耳出血。
3、颅前窝骨折:常累及额骨眶板和筛骨,引起的出血经前鼻孔流出;或流进眶内,眶周皮下及球结合膜下形成瘀血斑,称之“熊猫”眼征。骨折处脑膜破裂时,脑脊液可经额窦或筛窦由前鼻孔流出,成为脑脊液鼻漏,空气也可经此逆行进入颅腔内形成颅内积气。筛板及视神经管骨折可引起嗅神经和视神经损伤。
十九、颅底骨折的处理原则?
答:颅底骨折一般为开放性损伤,骨折本身无需特殊处理,其治疗原则为:(1)单纯脑脊液漏者,鼻部或外耳道局部消毒,不宜填塞冲洗,不要擤鼻,保持头高位,全身抗感染治疗;(2)着重脑损伤、颅神经损伤和其他并发伤的治疗;(3)脑脊液漏持续4周以上或伴颅内积气引起脑受压,应开颅手术修补漏孔;(4)合并视神经、面神经损伤,应早期行神经管减压术。
二十、颅盖骨折的处理原则?
答:1.凡有颅盖骨骨折时,都要观察有无合并颅内血肿、脑挫伤与颅神经损伤,需同时进行治疗。2.线形骨折、轻微凹陷骨折、无骨折片移位的粉碎骨折,都可待其自愈。颅骨骨折3个月以上可达纤维愈合,骨性愈合有时需1年或1年以上。3.下列情况需要手术处理 ①骨折并发颅内血肿。②凹陷骨折位于运动区或凹陷深度达1cm以上,凹陷范围较大引起脑受压。③骨折片刺破破脑膜,引起脑挫裂伤、出血。④骨折片伤及大静脉窦。⑤开放性颅骨骨折或伤口不愈,有碎骨片存留。⑥生长性骨折。
4.手术方法 ①凹陷骨折,在骨折缘钻孔,撬起复位。②骨折片移位重叠者,摘出骨折片重新整复。③位于静脉窦的凹陷骨折,先摘出周围骨片,再去除刺于窦内的骨片,随即用肌膜修补静脉窦破口。④生长骨折早期修补硬脑膜。⑤颅骨缺损行颅骨修补。
二十一、简述头皮血肿的分类及临床特点?
答:1.皮下血肿:因皮下组织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之间的连接紧密故在此层内的血肿不易扩散而范围较局限血肿周围软组织肿胀触之有凹陷感压痛明显易与凹陷骨折混淆有时需头颅X线摄片检查才能明确 2.帽状腱膜下血肿:由该层内小动脉或导血管破裂引起帽状腱膜下层疏松血肿易于扩展甚至蔓延至整个帽状腱膜下层含血量可多达数百毫升张力低疼痛轻 3.骨膜下血肿:出血多来源于板障出血或骨膜剥离范围限于骨缝质地较硬
二十一、何谓原发性脑损伤?何谓继发性病变?
答:1.原发性脑损伤指暴力作用于头部时立即发生的脑损伤,主要有脑震荡、脑挫裂伤及原发性脑干损伤等。
2.继发性脑损伤指受伤—定时间后出现的脑受损病变,主要有脑水肿和颅内血肿。脑水肿继发于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因颅骨、硬脑膜或脑的出血而形成,与原发性脑损伤可相伴发生,也可单独发生;继发性脑损伤国产生颅内压增高或脑压迫而造成危害。原发性脑损伤如果有症状或体征,是在受伤当时立即出现,并且不再继续加重。同样的症状或体征,如果不是在受伤当时出现,而是在伤后过一段时间(长短依病变性质和发展速度而定)出现,且有进行性加重趋势;或受伤当时已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在伤后呈进行性加重趋势,皆属于继发性脑损伤所致。3.区别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有重要临床意义:前者无需开颅手术,其预后主要取决于伤势轻重;后者,尤其是颅内血肿往往需及时开颅手术,其预后与处理是否及时正确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原发性脑损伤并不严重者。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脑干出血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 下一篇文章: 颅脑损伤的高压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