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诊断急性脑血管病的优点

时间:2017-5-31来源:疾病病因 作者:佚名 点击: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1)核磁共振主要靠氢原子核成像,对梗塞区水肿的改变较敏感,故可较早地显示梗塞灶。一般在发病后1~2小时,作核磁共振检查,就可显示信号较强的病变特征。而CT却往往需等24小时才能显影,过早检查常为阴性。   (2)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塞显示优于CT。CT只能进行横断面扫描,核磁共振不但能从横断面上,还能从矢状面、冠状面上显示病变,所以,对于在10毫米以下的腔隙性脑梗塞CT往往无能为力,而核磁共振对直径2毫米以下的病灶即可显示。   (3)CT难以显示后颅窝,尤其是脑干病变,而核磁共振对检查后颅窝的脑梗塞,具有重要意义,正好填补了CT的不足。   (4)对脑出血伴梗塞的病灶,核磁共振比CT灵敏度高。   (5)在脑出血的亚急性期,CT呈现等密度或低密度影,诊断困难;而核磁共振可显示血肿特征性形态。   (6)对于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核磁共振诊断高于CT。CT需要靠注射碘剂方能显示,而核磁共振不仅能清楚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和范围,而且不需要注射药物显示,这给显影剂过敏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7)CT是利用X线成像,对人体有一定损害,核磁共振是利用电磁场成像,对人体不产生不良反应。   总之,可以这样认为,核磁共振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较敏感,不仅发现病灶早,而且对小梗塞灶,尤其对脑干和小脑梗塞灶的诊断,是CT不能替代的。但CT对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较敏感,而且较省时省钱,尤其是对意识障碍者更为适用。

转载影像园论坛

版权申明

温馨提示:

有骨科疾病请于专家多沟通以避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间。

有疑问请咨询在线专家

影像科主任王奋勇:

健康-

医院







































哪家医院白癜风能治愈
沈阳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pbczw.com/jbby/6706.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脑干出血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