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中医系列之6凡治病当重视阳气
第六节·凡治病当重视阳气
我看病,看舌摸脉,出发点即在于人体五脏六腑的阳气盛衰。这个道理也就是重视阳气的作用。这是我的主要学术观点,临床上以此理看病,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阳气是什么?
当代名老中医李可先生认为人身的气化,全在阴阳二字。一切阴(四肢百骸,五官脏腑,津精水液),皆是静止的,古人谓之死阴。唯独阳才是灵动活泼,生命活力。阳为统帅,阴生于阳而统于阳。《黄帝内经》认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下焦一点命门真火发动,十二经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生命欣欣向荣。此火一衰,诸病丛生;此火一灭,生命终结。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之本原,所凭者,此火;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凭者也是这个下焦真火。养生若损此火则折寿,治病若损此火则陨命。因此,阴为死阴,阳才是活阳。离开了活阳,要死阴何用?可惜,目前临床上一派滋阴用事,阳药不用,何以救危扶厄?
我重视肾阳的作用,在六经辨证里,即指的是少阴的作用。少阴与少阳同为人体的枢机,有其重要的作用自不必说,但这个枢机,是什么样的枢机?既然为枢,必有开合之两面,这个枢才有作用。这要从临床上去理解它。临床上大家都知道少阳为枢的道理,那是枢转太阳与阳明的,也就是说,是阳的开与合的枢。这个意思比较容易理解。但到了少阴,如何理解,如何应用少阴这个枢,这就不容易了。
我认为目前社会上的病种,不少的治疗关键在少阴这个枢机上,也就是四逆汤这个应用上。如何深入地应用四逆汤,如何把正气与邪气借少阴这个阴之枢调整好,这就是大学问了。少阴为枢,这是一个转机。用的好,虽邪盛亦可枢转,病退了,转为生机;用不好,邪日进,进到厥阴,那就不容易再出来了。临床治疗,不仅仅是用这个少阴之枢,还要掌握好用少阴枢机的时间,这也是个关键。仲景用了四逆法,这个法是个窍门。另外,还有个麻附细法,也是个了不起的窍门。我觉得如果能从这个法上入手,也许能悟出治病的大法来。
总之,阳气是人的生命根本。有阳之气化,才能有阴的成形。不管是什么病,如果邪气入侵了人体,那么一定是机体的阳气先虚了,所以才失去了正常的防御功能。《黄帝内经》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意思。临床上出现的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疾病,都存在着阳气不足的病因。因此,从阳气的角度去审视大病重病,往往会轻易地找到突破口;重视扶阳补阳去治疗大病重病,往往能取得惊人的效果;当然,如能养阳气之生长化收藏,预防疾病、健康长寿也不是什么难事。
当代名医李可有段话论述阳气的作用,非常清楚。他说:“正邪交争的焦点,全看阳气的消长进退,阳虚则病,阳衰则危,阳复则生,阳去则死。阳气易伤难复,故阳常不足。老人涕泪自流,小便失禁,乃真阳衰,不能统束诸阴。老人无疾而终,形在神去,便是一具死的躯壳。一部伤寒论方,使用附子、桂枝、干姜者即达90方,可见医圣对阳的重视,曰温阳,曰养阳,曰助阳,曰救阳,对生命之本的阳气,是何等的曲意呵护,关怀备至!滋阴学派在中医史上建有丰功伟绩,但丹溪翁为救时弊,矫枉过正,混淆五脏之火与六淫外邪之火的区别,竟把肝肾虚火视为“元气之贼”,更加苦寒攻伐,所创“阳常有余”说,更违《内经》本义。以丹溪法治虚劳,百难救一,遗害尤烈。”
为了说明什么是阳气,举个重用扶阳法治疗脑病昏迷的病案。从此案可见,阳气的虚衰会影响到病人的生死。且病人生死攸关的时刻,重用扶阳就是救命。
年7月,医院一患者,一个多月前因咳嗽,伴呼吸急促入院。经西医治疗,症状不见好转,反而出现神昏,渐至昏迷不醒。西医没有确诊,只是认为可能是脑炎或者脑膜炎。因此邀我会诊。病人神昏不识人,面色胱白。眼睛紧闭,舌不能伸出,脉象浮大无根,又显芤象。四肢冰凉,未见汗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这是阳气欲脱的急证,急当以回阳为法。因思李可老中医有破格救心汤一法。其法重用附子至克。因书该方小量,嘱急煎半小时,边煎边喂服。其方:
制附片35克,干姜45克,炙甘草50克,磁石30克,生龙牡各30克,
红参30克,山茱萸60克,龟板30克。两付,水煎服,日一剂。
两天后再诊,病人病情稳定,脉沉细,右尺尤沉,面色仍是胱白,但神识已经略见恢复,可对医生打招呼。眼睛仍不能睁开,也不能识人,瞳孔对光反射依然消失。此方回阳有功,病人生命已经无碍。上方加麝香0.5克,并加重制附片至50克,并嘱两天后加为75克。
三日后再诊,病人已经可与医生握手打招呼。眼睛略见睁开,能视清一米之内家人。舌略可伸出,见舌尖淡。家属说病人不想吃任何西药,只想服我开的中药。诊其脉仍沉细,但略起,此阳气渐复之佳象。嘱加制附片为克。
三日再诊,右侧瞳孔对光反射略可,左侧仍然消失。病人神色渐充。但面色依然胱白,脉沉细,略见弦象,此脉之神气恢复之兆。上方加制附片为克,再服数剂。以上各方均要求先煎附子及先煎之品半小时,再合诸药,前后共煎足两个小时。数日后,病人基本康复,正常出院。
什么是阳气?阳气就是生命。上例的神昏不醒,即是阳气的不足。而神志清醒,就是阳气的恢复。
阳虚有时也有假象
现在有不少的病人就诊时一开口就对医生说,“火气太大”、“肝火很旺”、“很怕热”,并告知医者平时吃不得一点热物,如油条啊、胡椒粉啊、红酒啊等,患者想当然地认为自已体内的热太重了,如果医生诊断失误也随之和之,处以大量的寒凉药,结果此病未消,他病又起,病人越治越是火气大,越治面色越暗,越治体质越差。结果导致经常发烧,动不动就感冒,一来月经就痛经等等症状。
不少中医在临床上喜用寒凉处方治疗杂病,动不动就大青叶、板兰根、银花、连翘等等,当然一时的疗效也不错,也正是这一时的疗效或是西医理化检测的暂时改善,才使得其不重视更深层的医理,导致阳气因此而受损。事实上不少病症得到暂时的改善,仅是因为病邪得到压制,症状暂时消退而已,但病根并没有彻底消除,甚则体质还在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或是此处症消,他处症起了。
而患者因为不明医理,或是他症又起是在数月或者多年以后,并不会把他症的出现归罪于前医的用药。如失眠的患者,表现为热象,用了清热药物,失眠是可以暂时控制或好转,但服用一段时间的清热药后病人变得昏昏欲睡,且出现了闭经,双眼下出现了黑眼袋。接着患者去找妇科医生就诊了,前医不能持续诊治,自然少有机会明白其中的原由,后医不去细问之前的用药,或是问了也不明其中的因果关系,仅局限在自已妇科的认识里处方用药。医院分科日益明细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实在太多了。即使是有经验的医生也难免因一时有效而忽略细节,更不必说出现排病反应时的认识和处理了。还有如果有连续就诊,也少有医者能作前后的联系,如儿童感冒发热,医者和患儿之母都急于退热,所以高级的抗菌素或是兼用激素,烧是退了,反复几次后,患儿出现了遗尿、肾炎、心肌炎,又有谁能将这些病同用了抗菌素或是激素联系在一起呢?
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此皆是阳虚证。
下面举个因为庸医不识阳虚假象,结果滥用寒凉中药,导致关节肿痛久治不愈的例子。
年,一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的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舌淡。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余即诊为肾阳虚。以四逆汤合当归四逆汤原方。其中
附片25克,干姜35克,炙甘草45克,当归30克,桂枝30克,
白芍30克,大枣12克,细辛15克,通草15克。
一剂后即症状大减,红肿热痛均减。三剂后,红肿处自膝下退至小腿一半的位置。且从脚趾向上皮肤红肿开始上退至踝关节处。
止方再服数剂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观察小腿处有一巴掌大的硬核,皮肤触觉非常硬。脉仍沉细。环唇苍白色不褪。知阳虚未改。当继续补阳。上方加制附片为35克,干姜45克,灸甘草55克,继服。症状继减,再加为制附片45克,干姜55克,炙甘草60克。服数剂,皮肤红肿继褪。服数剂后,病人即自述腿特别轻松,走路飞快,女儿几乎跟不上,且上下楼梯轻松异常。注:制附片先煎30分钟,再合诸药再煎90分钟。我用附子皆同此。
此症我先是思考了前医的处方。首诊病人没有带来他医的处方,但根据病状,病人一年治疗没有效果,我猜想到,他医肯定是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之剂。因为病人表现为明显的红肿热痛。时医多从热毒考虑。此为一。其二,病人脉沉细,右尺特别沉。典型的阳虚之脉。且环唇区乃肾区,其色苍白,肾阳虚可知。其三,服补阳药有效后,再服症状不减。此时,我曾细细思考,是否补阳已足。但观其脉,其环唇色泽,知病情仍为阳虚,于是加足四逆汤用量,以恢复病人的真阳。病人病情稳定,已逐渐好转。
此例病人还算是幸运的,还有大量的病人正在遭受着寒凉药物的折磨,虽然其表现为热象,但阳虚的根本却没有人重视。这样的病人多是三阴体质,其病象也必是真阳虚于下而假热炎于上之症,比如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等症多是此类。每见医生治疗急症危症时,不知阳气欲脱时的假热之象,误用大量清热寒凉药,如此而导致病人衰危而致不救者大有人在。滥用苦寒药之危害非常巨大,实在是罄竹难书。比如,糖尿病,高血压,临床表现好象是阴虚火旺,于是滋阴降火,与西药一起降压压糖,扼杀生机,由此而产生的大量慢性病、疑难病目前已经在社会上非常普及了。此时仍不思救危扶困,更待何时呢?!
扶阳的道理
我先分析一下当前偏用寒凉药的原因。受近两三百年温病学的影响,大家治病都在滋阴上作文章,六味地黄汤成了万能的安慰剂,误人太多。而且温病思想主张多用寒凉药物,这直接导致了当前中医的现状是什么病都考虑是热,都用寒凉药。如此怎么能取得疗效呢?
另外,病人自己不知节制地消耗阳气以及滥用抗生素等西药也都大大损伤了人体的阳气。当前医疗界,群阴乱舞,寒凉流行,我们人体的一点真阳在一派阴寒中苦苦地挣扎。
所谓治病,就是通过针药的方法扶正祛邪。其中第一步是扶正。阳气就是人的生命,先要把阳气扶起来,积累一些生命的能力。然后再考虑祛除邪气。而所谓的祛邪,其本质也是靠人体自身的阳气来完成的。单纯的针刺、药物都不能祛邪,比如在死人身上针刺用药,能把邪气祛除出去吗?完全不能,因为没有机体阳气的支持。因此,阳气才是治病康复的根本。《黄帝内经》有“神不使”的说法。所谓神不使,也就是说,治病时所用的针刺与药是用来攻逐邪气的,但真正运行药物的是人本身的阳气,也就是“神”。因此,针灸也罢,吃药也罢,从外面治疗,阳气在机体内作内应。这样药气可升可降,可内可外。这都是阳气的功能,与药物无关。如果吃了药,但脏腑的阳气不从内回应;针了穴位,但机体的经气不从内通畅,那么这就是阳气已经耗尽了,病人机体对治疗方法也失去反应,故病人不能治愈。
我从阳气立论,凡病先判断阳证阴证,次按五行之理分析东西南北中之阳气状态,总之皆以生长化收藏之阳气盛衰立论。以此诊病治病,判断预后,取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比如热气的患者,容易上火,口腔溃疡。我就用扶阳潜阳的方法,结果不少患者回来告诉我现在吃油条不会口腔溃疡了,也不会咽喉疼痛了,现在喝点红酒大便反而更通畅了,痔疮也不发作了,现在吃面条放点胡椒粉鼻腔也不似以前冒火干燥了等等,这无非就是阳气足了,阴火自然下降的现象而已。
但并不是说就没有真正的热,没有真正的火邪,没有热病。有,但不能把所有的病都说成是热,也不能把所有的病说成是寒,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从真实情况统计结果来看,阳虚者十有八九,阳盛者百无二三,真正盛的人有几个?因为阳虚,导致了大量慢性病、疑难杂病的出现,因此,重视补阳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其实,病人自己就可以判断扶阳中药的疗效,可以吃点油条或是喝点红酒等试试,凡是以往吃了或喝了会上火的食物饮料不妨一试,如果反而不上火了,就说明这个扶阳的方法有效。再比较一下用凉茶、用寒凉中药的治法,服一段时间以后也可以试一试热气的食物,这样病人的信心因此就充足起来。
补阳药并不会导致温燥之弊端。一方面,附子温,并不燥,不伤阴。且附子可温阳,阳能化气,气化则水湿自能通行全身。阴虚之证,附子可化水而润之。再者,目前不少病症,确是多为阳虚。抗菌素影响了脏腑功能,激素过分开发了真阳,表现上,或者说短时间内是治了病,但持久来说,耗伤阳气是本。并且,临床说明问题。我可以举出一大堆的病例来,从脊髓炎,脑干脑炎到各种关节炎、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到脱发,到肾炎,再到小儿脑瘫,到亚健康等,多是阳虚。重用补阳之剂的确解决了病人的痛苦。
但是,凡是都是辨证关系的。我重视阳气的盛衰,不代表我就不重视阴精!我的观点可能会受到不少中医的诽谤。其实,每个中医学者都会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多是从自己的病人治疗实践中获得的。你看的病人与别人看的病人不同,大家都在思考,得出的经验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这就是对中医的发展。我重视阳气,这是我的特点,也是我的经验。提出来与大家分享,但不希望因此而误导了中医的发展。如果能从病人思想上重视扶阳法,也许就能帮助医生改变一下中医的主流。这种主流目前看来影响了中医的前途。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病变种类不同,也不致于万病皆需补阳,必要的时候也一定要用滋阴法,或者滋阴药。我重视阳气,但不致于胶柱于只会扶阳。该用附子,就用。偏有阴虚了,当用滋阴中药,为什么不用呢。病有六经,附子偏于三阴。哪个医生会天天只看三阴病?外感风热,难道也一定要用上附子来逞能吗?我想没有人这么无知。
我临床多喜用制附片,即黑附片,一般药店都有,且会另包,提醒先煎。如果处方量小于15克,可不先煎,与其他药混在一起煎半个小时即可。有人说,你用附子,但书云大热大毒。其实大家不必问附子有毒与否,量大如何。是药三分毒,治病就是以毒攻毒的过程。有是病者,几百克不多,反而神效如验。无是病,三克也多。没病就不要乱吃药,即使人参无毒,没事吃克也照样会出事的。
世上的医生都想治好病人的病,但就是因为温热药如附子等有毒,明知可用而不敢用。这是什么医生?要这样的医生何用?张仲景可以用生附子70多克。我临床上也经常用到生附子。为什么?病人需要,效果明显呀。如今不少的中医不敢用重药,恐伤害病人。按照中医的观点,病证如此,用药则当重则重,当轻则轻,又何需虑哉。真正要虑的,反而应该是诊断的水平。
为什么我倡导补阳,因为病人有这样的证。什么证?阳虚证。
我遇到过不少大病,不用扶阳药,效果不算满意。后来,思考了阳的功用:“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白了阳气才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唯一原动力。没有太阳,地球上的生命也就结束了。没有了真阳,我们人也一样不能生存。因此,我开始重视人体真阳的作用,临床上重视补阳法,发现效果也上来了,特别是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效果非常地明显。如果医生懂得了扶阳药是好药,而且对症,但知而不用,就是庸医!
从扶阳法来治疗各种疑难病症,确有实效。余数年所治,历历在目。其实,扶阳就是抑阴,特别是对于重症疼痛,扶阳法效果明显,往往药到痛除。
时医碌碌,终未能参透扶阳之意,结果往往用寒凉中药,伤害病人的阳气。结果把小病治成大病,把轻病治成重病,把不死的病治死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8年夏天我在威海时诊治一病人,数年前因为感冒引起肾炎,被西医误治后,导致慢性肾小球肾炎。这还好,结果又找中医吃了四五年的中药。正好病人带来了医生的处方。我一看,全是寒凉性的中药,好象炎症一定是热症一样。结果,病人从初期的肾炎吃到现在的尿蛋白,尿血以及糖尿病!
这个病人特别有毅力,坚持吃中药不松懈。而且,甚至是从济南来的中医专家,来给我们当地的市政府领导看病的,因为病人丈夫与领导有所交往,就可以请到这位专家为病人开方。开了近四十味中药,而且全是寒凉清火的。我估计,那位专家在给病人开方时,想的一定是明天去哪儿吃饭。我问病人,专家给你看舌,摸脉没有?病人说有呀。但明显的淡白而大,齿印明显的舌头,明显的右尺沉而不足的脉象,专家好象都没有注意。倒是在肾小球肾炎的“炎”字上下功夫。写着是两个火叠在一起,但这个火可不能清呀。这是要养的呀。(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细细地读一下我关于感冒的论述。自然就会明白应该如何治疗。)岂不知这四五年来,病人的阳气逐渐地被庸医蚕食,病人的病情逐渐加重,渐至记无愈期。如此治疗,不知是病人之错,还是庸医之错。
扶阳,是因为病人出现了阳虚证,不扶阳不能把病治好。但这个治好是完全的,彻底的,而且是不留后遗症的治好。如果滥用了寒凉中药来清热解毒泻火攻下,那就把病人的一团大好阳气给糟蹋了。病情不加重才怪呢。
当前的人多属少阴阳虚体质,可以看看我写的关于体质的那篇东西。信我的,就好好地保住自己的阳气,别被那些庸医给破坏了。不信我的,且去清热解毒吧。
但病情加重了,你不觉得吃亏吗?赶紧醒过来吧,别再去找这些滥用寒凉的中医了。努力找找自己的健康,也给好的中医一个救你的机会。治病,选择权在病人的手中。可要谨慎了!!!
网友求医问答录
自由人:
通过学习,对中医有了重新地认识,也明白了自身的体质,但一般的阳虚,怎样改变哪?平日里应注意哪些事项?经络不通怎么办?
医者佛:
关于如何改变阳虚,有几点观点。一则,对照我空间里的《导致阳气受损,体质变差的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文,自己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二则,找个好中医,调补一下身体。这需要四诊合参。三则,自己学点中医,自己分析自己的健康,从而自己懂得如何办才好。
经络不通,百病丛生。怎么办?或者找中医,或者自己思考了。针灸是个不错的选择,食疗也不错,当然,吃中药也行。只要不挂吊针,都有效。
自由人:
扶足阳气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如果不依靠医生把脉,病人自己能否判断阳气是否补足?服用含附子的补阳药,一般不要超过多少天?不出现上述中毒反应,是否就可以长时间服用含附子的补阳药?
医者佛:
可以参考《何为阳虚》一文所述。病情非常复杂,各个疾病的反应也不尽相同,而且,个人体质也不同,其排病反应各不相同,因此,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如果按脉来说,就非常清楚:脉不紧了即是寒去。
对于三阴体质的人,可以长期服补阳药。最好配合医生的诊断,对于判断是否应该停药十分有好处。
稀饭泥:
在云南一些地方,在冬天要来的时候要下馆子喝附子野味汤。店家把一堆堆的生附子整只丢入锅内与野味同熬10小时后上桌,说是喝了这汤一个冬天都不怕冷。生附子哦,也许是熬的够久没见中毒的。
医者佛:
一则久煎,可去其毒。二则,今人多偏于阳虚体质,附子正对其证。三则,喝这样的汤之后千万不可马上喝凉水,切记切记!
稀饭泥:
想想好多人都是不明不白被治死的,就是不懂阳气为本的道理。几个月前一表姐夫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并没有高血压病史)伴急性肾衰等等,在ICU昏迷抢救了50天,用了N种据说是目前最高级的药,仍然撒手归西。如果那时候就知道破格救心汤,也许老人到现在还健康地活着,表姐夫也不会那么难过了,唉。
医者佛:
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实在是救命的仙丹,我用来救了不少人的命。感谢李可老中医,正是借鉴了他的思路,我才有办法救治垂危病人的生命。但此方量大力猛,非有经验者不可轻易试用,恐出意外。凡是好东西,都有所偏性。刀锋利了,不会用刀的人就容易受伤。此方亦同此理。
自由人:
董博的养生空间说的很正确,我就是因为感冒引起鼻子冒火,结果找了个庸医,她让我服龙胆泻肝丸,我服了一个礼拜没见好,自己停下来。自此后,身体就十分的不舒服。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又找到一位中医,没想到这位中医又让我服知柏地黄丸,这下可彻底惨了。自此后,怕冷,怕风、溏便等等,一系列的臭毛病就不停得折磨着我。看过上述文章后,方知是被庸医害惨了。可惜当时懂得的太少了。
欢迎北京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 上一篇文章: 中医讲堂血管是怎么瘀堵的,你了解过吗
- 下一篇文章: 健康有道第023期脑中风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