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探案怪病误当痛风治,抗CCP
家住富阳的李大爷,65岁,退休后生活很悠闲,总爱就着花生米喝点小酒消遣时光。没想到,还没享受够悠闲的退休生活,一种“怪病”缠上李大爷!发病起来手指变形成“鸡爪”,而且剧痛难忍。起初以为是年纪大,熬一熬就过去了。可老毛病随着时间的迁延越发猖狂李大爷熬不住了,甚至连“剁手”的心都有了……
治疗“痛风”1年,手指关节全变形
李大爷的“老毛病”发作次数日渐频繁,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医院检查,血尿酸升高,类风湿因子阴性,原来是“痛风”在作怪。
拿到检查结果,李大爷只能忍痛割舍了最爱的花生米和小酒,消炎止痛药、降尿酸药物等联合作战对抗“痛风”。
可是坚持规范治疗1年多后,李大爷的尿酸水平是正常了,但这老毛病还是百折不挠,食指、中指的关节还神不知鬼不觉地变了形。
这可怎么办呢?
找到“真凶”,病情终于得到控制
在家人的陪同下,李大爷到了浙医二院风湿免疫科就诊。
风湿免疫科专家在熟悉病史、查体后了解到:李大爷的关节炎有个特点,多数是发生在双手掌指关节、近端指关节的对称性关节炎,而非跖趾关节、踝部、足背等痛风发作的典型部位,并伴有双手晨僵。虽然有‘高尿酸血症’病史,但不能完全由‘痛风性关节炎’解释,需排除其他类型的关节炎,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
经进一步检查发现:抗核抗体系列阴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高滴度阳性,双手X线提示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李大爷被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找到“真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抗类风湿药物治疗,李大爷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关节肿痛逐渐缓解。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可以早期检测类风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严重危及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小关节滑膜所致的关节肿痛,继而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因严重骨质破坏、吸收导致关节僵直、畸形、功能障碍。发病率约为0.5%,近年有增高趋势,女性多于男性,约3: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50岁最多,我国约有万患者。百姓对该病的知晓率低、就诊率低、规范治疗率低、致残率高,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缩短10-15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早诊早治非常关键。
专家介绍: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血清学指标,尤其是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早期类风关患者意义更大。抗CCP抗体可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前5-10年检测出来,检出率比类风湿因子高3-4倍,已被纳入年国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抗CCP抗体也是类风关与非类风关引起的关节疾病相鉴别的良好指标,是对类风关已有诊断标准的有益补充,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浙医二院已开展抗CCP抗体检测多年,今年引进了中翰盛泰生产的生化法抗CCP抗体检测,方便、快速、准确,为临床及时提供准确的诊断结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最后,专家提醒市民,如果你也被“反复发作的关节疼痛”所困扰,医院风湿免疫科的专业医生为你答疑解惑。
鐧界櫆椋庡彲浠ユ不鎰堝悧鐧界櫆椋庡彲浠ユ牴娌诲悧- 上一篇文章: 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治中的意义
- 下一篇文章: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与非器官特异性抗体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