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不适警惕5大结缔组织病
结缔组织病是指以结缔组织黏液水肿、纤维蛋白变性及坏死性血管炎为基本病变的一组疾病。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白塞氏病等。其常常表现为全身结缔组织受累,其中消化系统症状首发较为常见。虽然有些结缔组织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在消化科的临床工作中,需警惕「原因不明」的胃肠不适症状及特殊性内镜表现,谨防漏诊、误诊的发生。
NO.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目前认为其发生系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进而自身抗体造成多系统、器官、组织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诊断主要依赖多系统受累表现(美国风湿学会推荐的SLE分类标准)及自身免疫水平异常(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磷脂抗体、抗核抗体等)证据。
消化系统改变:胃灼热、吞咽困难(目前认为可能与食管肌层、纵隔结缔组织受累相关)常见(50%以上),恶心、食欲下降、呕吐(50%),腹痛(20%),腹泻(5%~25%),腹膜炎、肠系膜血管炎、胰腺炎相对少见。另有肝损伤(50%转氨酶升高、30%肝大、肝脂肪变较常见),有20%的患者可表现为脾大。
NO.2干燥综合征(SS)
是以累及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故又名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上皮细胞炎。分为原发与继发两类。诊断主要依赖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标准,并必须除外头颈部放疗、丙肝感染、AIDS、淋巴瘤、结节病、GVH病及抗乙酰胆碱药物的应用等因素。
消化系统改变:口干、吞噬困难(75%),食管运动异常(36%),萎缩性胃炎(钡餐或可有胃癌征象)、肝大(8%~23%,可有肝酶异常、肝脏淋巴细胞浸润),胰腺分泌功能下降(可有血浆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升高)。
NO.3硬皮病(scleroderma)
其临床特征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或纤维化,并可累及心、肺、肾、消化道等多器官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依赖美国ARA分类标准(主要标准+次要标准),辅助检查方面抗核抗体、抗Scl-70抗体、抗着丝点抗体、肌电图、食管钡餐、肌肉活检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消化系统改变:食管功能障碍(90%存在,需水送服、吞咽固体食物),食管粘膜变薄、溃疡、纤维化(可有Barrett化生)、食量下降、进食后胸骨后灼痛并饱胀反胃、吞咽困难,消化道出血,小肠区域胀痛。
常见小肠运动减弱(早期神经源性,晚期肌源性损害并纤维化),菌群紊乱、脂肪吸收障碍。肠扩张、迟缓、假性肠梗阻,积气性肠炎(偶破溃可造成气腹);腹泻便秘交替(平滑肌功能障碍致结肠蠕动减弱、直肠肛门运动障碍)。有60%左右的患者出现胰腺外分泌功能下降,胰腺坏死少见。
NO.4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
是一组横纹肌非化脓性炎性肌病,常出现颈肌、咽肌等炎症、变性改变,对称性肌无力、肌萎缩,可累及多系统,易伴发肿瘤。无皮损的为PM,伴皮损的为DM;目前认为其发病与病毒感染、免疫异常、遗传、肿瘤相关。其诊断依赖临床表现(肌无力、肌萎缩等)、血清横纹肌酶水平(肌酸激酶、醛缩酶、CK等)、肌电图、肌肉活检;伴有特征性手伸侧及眶周紫红色皮疹时可诊断皮肌炎。
消化系统改变:上段食管运动紊乱(胸骨后烧灼感)、吞咽困哪、气管分泌物排出困难,胃排空障碍、小肠运动不协调、腹泻、便秘、消化道出血,慢性气腹、肠道积气、假憩室。食管穿孔、十二指肠憩室少见。
NO.5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
为具有SLE、SSc、PM/DM、RA等疾病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血清中有高滴度斑点型抗核抗体(ANA)和U1RNP(nRNP)抗体。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属于一种免疫功能紊乱的疾病。其诊断尚无确切标准,目前以临床表现结合抗体检测推断。
消化系统改变:吞咽困难、胃灼热感、食管远端蠕动减弱(80%)、食管括约肌压力下降、消化不良、胃排空障碍(6%)、胃内粪石(2%)、假性肠梗阻、肠道血管炎。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ソ鐨勬瑙勫尰闄?鍖椾含姣旇緝濂界殑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 上一篇文章: 2015全国风湿年会学习纪要二干
- 下一篇文章: 胚亡和自然流产与抗核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