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卓伟nbsp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时间:2016-11-23来源:疾病病因 作者:佚名 点击:

七十四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ON「

俞卓伟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人物介绍

俞卓伟,医院院长。长期从事临床危重病医学和医疗管理工作,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和急、难重危病人的抢救。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曾获得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年、年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年度上海市职业道德十佳标兵,年、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采访笔记

我身体好,一天只吃两餐,很少生病,连感冒都没有。这个得益于在贵州农村矿区的十六年,爬山涉水,下矿井,跑农田,吃着蒸玉米粉给当地人治病,练出来的身子骨。

每救活一个病人,我身上就多一分免疫力,我的血管里,全是抗病疫苗。

我做过全科医生,知道一分钟内,作为院长,我该做些什么。

医院院长俞卓伟,劳模,党代表,上海人的群体偶像。每天五点起床,直到午夜一点睡下,中间不是在病房,就是在开会、做管理的事,像一只陀螺,一旦转起来,不到粉身碎骨,停不下来。连都知道,病人送进华东,就能找到他,医院,全年不归,全年无休。许多人的记忆中,俞卓伟一直在组织抢救危重病人,出现在危机最前线。

医院的特殊性,俞卓伟的病人里颇多名人,徐玉兰,傅全香,秦怡,他说,都是上海国宝级老人。;我和医生、护士一起管着,谁都放心。

他浑然忘记了,自己也是上海一宝。

口述实录

1一片赤诚

唐晔:请说说您从医至今,发生过的难忘事情吧。

俞卓伟:我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年毕业。当时党的政策是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于是我被分配到了贵州一个煤矿当医生。当时刚毕业,抱着一颗赤诚之心去工作了。贵州地处边陲,条件差,不过我从中学就一直住宿,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强。

唐晔:从小生活在大上海,告别了父母,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应该很留恋吧?

俞卓伟:我从小受的是正统教育。小学一年级就评为模范生,从小就崇拜英雄,所以也没有太大的留恋,去贵州,是响应党的号召。不过,到了那边才知道,那里天无三日晴--指太阳很珍贵;地无三里平--指到处坑坑洼洼,出门就是山:人无三两银,指当时人很贫穷。那里的工作的确很艰难,但既然学了医,就要为病人尽最大的努力,救死扶伤,即使缺医少药,也要发挥自己微薄的力量。

唐晔:那个时候,觉得自己能施展得开吗?

俞卓伟:正因为缺医少药,所以老百姓特别需要医生。特别是听说我是上海名牌医学院毕业的医生--上海来的医生只有我一个,对我充满期盼。虽然我是内科医生,但是当地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地说,大城市来的医生,什么病都可以找他看--妇产科也能看、小儿科也能看。于是,许多山村里的老乡,翻山越岭,抬着病人找到我。

有时候出诊,需要翻山越岭,甚至是攀爬陡峭的山崖。我现在的身体素质好与那个时候的磨练分不开。乡民非常质朴,因为尽力尽心,不管医术如何,都很信任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治好,他们也理解。

那个时候一天只吃两顿饭。主要是玉米和辣椒。一个礼拜赶一次集,买几个鸡蛋,就算改善伙食。过年过节杀猪,才能吃到猪肉。

那时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经常穿着长统胶鞋,背着药箱,到矿井下面去给矿工治病,不怕危险,也不怕发生爆炸、塌方,越是接近工人,和他们的情感越融洽,有一种人生的价值感。

唐晔:那十多年,您收获了什么?

俞卓伟:收获了极大的人生感悟。我有这样一种情感,每个病人,不管身份高低、家庭贫富,都是一样的。很多普通老百姓,每天默默无闻,种一点稻、小麦、玉米,采点煤,换取微薄收入,谁都不知道他们做了些什么。但是不可否认,他们都在为社会做贡献。如果没有这段阅历,医院,就不会有这份感情;没有亲眼看到他们挥洒的汗水,是做不到关爱每一个人的。自己体会了以后,就会受用一辈子,走的地方越多,收获越大。后来我当了县卫生局局长,综管全县的医疗卫生工作,这种感悟对我当管理者很有帮助。

以后,我回到了上海,医院,当医疗副院长十多年。医院工作时期,我经常在深夜骑一辆旧自行车在各个病区之间巡视。有一次,因过度劳累,在骑行中居然睡着了,人也从车上摔了下来。这辆自行车已经被收入上海博物馆珍藏。

我觉得,自己是从医生走过来的,不管当什么官,总是要为病人解除病痛,这是首要的任务。不过,做了管理者不光要自己干,还要组织协调最佳的团队,协同作战。医院当院长,几乎医院。要知道,我们这个行业特殊,是和生命打交道的。越是节假日,越是晚上,你稍微懈怠一点,一条生命可能就没有了。医院,就能够及时到现场,及时调度组织。

2生命守护神

唐晔:能说说您记忆深刻的哪次抢救吗?

俞卓伟:去年8月,上海著名的93岁的越剧泰斗徐玉兰老师突然病危--半夜一点半,忽然呼吸衰竭,氧饱和度只有40%。我马上赶到组织抢救,奋战了二十天,呼吸监护室的团队非常尽力,终于抢救回来了,现在恢复得非常好,风采依旧。

还有一次抢救。年7月,一个52岁的公交车驾驶员刘银宝,早上8点钟,在当班的时候一下子觉得人不行了,此时正在市中心交通拥挤处,他在关键时刻把车刹住,把车门打开,然后大小便失禁昏倒在了方向盘上。送来后,我马上到急诊,发觉脑干大面积出血,死亡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我们把他安排在重症监护室,病人全身多个脏器都衰竭了,各种身体的指标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但是哪怕有一丝希望,也要尽最大努力。整整昏迷了六十天,经重症监护室医师、护士全力抢救,病人奇迹般地醒来了,后来还评为上海精神文明十大好事之一,司机被称做最美司机,医院,在逐步康复中。

唐晔:医院收治过很多名人。

俞卓伟:巴金、秦怡、草婴——的确非常多,巴金在这里住了七年,一直到岁。到最后弥留之际,我抢救了他四天四夜,一分钟都没睡。他的家人说,父亲的一生也是为别人活着,你们已经尽力了。

我们有多张床位,但七成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并不是坊间医院。我觉得,有限的医疗资源要为更多的人群造福。

唐晔:据说您大年夜也从没回去过,而且还救过好多人。

俞卓伟:是的,这个春节和大家一起救过一位百岁老人,还有几位危重病人。我几十年没有回家吃过年夜饭,年夜饭时我就给爱人和女儿打个电话,他们都理解,习惯了。

3盛名之下

唐晔:您这么累,图什么呢?

俞卓伟:这是我的责任。医疗这个行业是不分时间的,因为病人生病不分时间。作为医生,就要在关键时刻救人。医院的管理者,我一直讲,救活一个人,等于救活一个家庭。做医生就是图这个,要不学了干嘛?穿上白大褂就是一身的责任,的确有些人扛不住做其他事情了,但是多数人还是坚持着的。

虽然累,但我身体一直很好。我经常戏说,我接触的病人多,各个科的病人我都参与抢救,每抢救一个,身体里就多一种抗体,而我的血就是疫苗。曾经有一个禽流感病人,给他治疗的医生、护士全部发烧了,但是我通宵陪着他,一点问题都没有。大家说我有特异功能。

唐晔:您是上海市民的偶像,在盛名之下,您是否也有烦恼呢?

俞卓伟:应该正确地对待名誉。有名誉,是别人对你的认可,也很容易让别人产生信任感。名誉不是包袱,我觉得这可以让我与病人相处更加融洽。但是,你要对得起这种名誉,如果不能尽最大努力治好病人,那就是徒有其名,时间一长,就会丧失掉这个光环。很多病人都很听我的话。他们会说,你让我开刀我就开刀,都听你的。

唐晔:如果遇到付不起钱的病人怎么办?

俞卓伟:我们的原则是先救人,再谈钱。

唐晔:作为医生,您最痛恨什么呢?

俞卓伟:最痛恨在工作中,由于我们的疏忽,令病人失去抢救的机会。如果是主观原因,比如不负责任引起的失误,那是更不能容忍的。

唐晔:什么时候最放松?

俞卓伟:看病就是放松,每天都排满了。

唐晔:您有没有特别想做的事情?

俞卓伟:医院的医疗、教学等再提升一步,员工的待遇能得到提高,人生价值得到体现。我来华东以后,引进了十多位学科带头人,各个学科都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老年医学,现在是国家的重点学科。这里有上海唯一的老年医学研究所和老年医学重点实验室,年又成立了复旦大学老年医学研究中心。我们这里,岁以上的老人有10多位,90岁以上有位。八十岁的病人会被开玩笑说你还这么年轻呀。当然,还有更多的举措都在实施当中,时不我待啊!

采访/唐晔周芳诚编辑/周芳诚文刃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TEXT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真实,真切,真相。

晔问仁医,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捍卫者。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方法


转载注明  http://www.pbczw.com/jbby/174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脑干出血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