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有道ICP监测在神经重症患者个体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监测有道丨颅脑创伤-神经重症周刊》第期,由医院神经外科孙晓欧教授带来的:ICP监测在神经重症患者个体化差异治疗中的应用分享,文末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神外资讯中国颅脑创伤-神经重症专家组”副组长侯立军教授及联勤保障部队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神外资讯中国颅脑创伤-神经重症专家组”委员王玉海教授作出精彩点评,欢迎观看、阅读。ICP监测在神经重症患者个体化差异治疗中的应用分享
课件展示
精彩点评
听了孙教授的讲课受到很大启发,孙教授分享了很多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技术和技巧。这两个病例都是原发性脑出血,都有高血压,都进行了颅内压监测,都成功的存活,非常不容易。首先谈谈第一个病例,年龄比较大,70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属于小脑的出血,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了颅内压监测。孙教授针对这个病例也专门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幕上的颅内压能不能代替幕下的颅内压。这要分两种情况,如果说脑室是通的,幕上的颅内压跟幕下的颅内压可以通过液体传递。如果说四脑室已经不通了,幕上的颅内压对幕下的颅内压指导意义就相对小一些。对此我的观点是幕上的颅内压不能替代幕下的颅内压。我们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病例,针对后颅窝也曾经分别使用过幕上和幕下的颅内压探头,确实两者压力是不完全一样的。第二个是关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凝血功能不好,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阿司匹林主要作用在血小板,会减少血小板的聚集。我们能够对抗阿司匹林这种副作用的有效办法就是输入血小板。但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医院,都很难马上拿到血小板就给病人使用。我们曾经也遇到过一位70多岁的病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做的大骨瓣减压术,我们为病人输了血小板,现在效果还不错,是一个抢救比较成功的病例。至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能不能手术,我对此有两个观念。第一个观念是让轻型病人重返工作岗位。第二个观念是变不可治为可治。要让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能开刀手术,一方面最好能输血小板。另一个方面就是把切口缩小,用微创的方法,减少医源性损伤。开刀之后要做彻底的解决,把出血点止住,不然减压之后出血会越来越多。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而言,血肿量容易扩大,如果不进行手术治疗的话,会存在一些风险。关于第二个病例,我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处理存在两个关键环节,一个是把血压控制住,因为是高血压;第二个就是要做止血,因为做了减压,如果没有及时止血的话,会有术后再出血的风险。孙教授做得非常好的一个地方,就是在进入脑室之后采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对脑室进行不限量的引流,使颅内压不再增高。针对高血压脑出血,医院现在基本上都用内镜来做,从枕部或者是额部入路,进去之后通过长轴,会比较容易看到出血点,然后进行止血,这样处理的话会减少一些术后再出血的风险。以上是我的一些观点,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侯立军教授
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精彩点评
孙教授带来了两个很好的病例,通过ICP监测的指导,孙教授成功将两例本需开颅手术的病人,改用创伤最小的方式进行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第一个病人是个70岁的女性,小脑出血,出血量在10-20毫升之间,该病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且凝血功能有异常,应该如何治疗确实难以抉择。孙教授的做法首先是控制病人的血压,将血压从降至并维持在-mmHg之间,而后选择了脑室型的颅内压探头置入对侧脑室,同时使用止血药物。就该病人而言,如果采用开颅手术,可能术中止血会十分困难。孙教授通过脑室型ICP,既通过引流脑脊液降低了幕上的颅内压,同时又使患者出血停止,最后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关于孙教授提到的两个问题:第一个我认为幕上和幕下的颅内压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幕上的病变,幕上颅内压会高于幕下,我们在这方面也有一些临床病例证实这一点。该患者是幕下小脑的出血,其幕下压力一定高于幕上,但具体高处多少不能明确;第二个关于血小板的问题,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如果想要进行手术,最好能查一下血栓弹力图,如果病人确实没办法保守治疗,可以使用维生素K进行适当拮抗,但是开颅手术最好在停用阿司匹林后一个星期进行。
第二个病例是清除血肿后再出血,出血的具体原因还不清楚,该病例除和自身因素有关外,还可能与使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有关,因为该药物的大量使用有去纤维蛋白原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如果术中止血比较可靠,我们术后很少使用止血药。另外,对本例患者孙教授通过脑室外引流,成功使病人压力逐步下降,但是采用的是不限量的引流。这一点我不太赞成,做脑室外引流要控制引流管的高度,不能无限量的引流,因为无限量引流会将病人置于危险之中,如果压力过低,病人反倒容易出血。一旦脑室引流量过多,中线移位也会更加严重,所以对于颅压较高的患者我们可以打开外引流做适当的引流,但需控制引流量。
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越来越倾向于微创,以往神经外科多采用骨瓣开颅清除血肿,现在更常见的是用置管引流、小骨窗和内镜等方法。我科对高血压脑出血包括一些脑干出血,更多采用常规或立体定向下血肿腔置管引流,必要时使用尿激酶血肿腔注射后引流。但是置管引流对脑出血的时限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是出血后6-12h后进行,因为12h甚至24h后,通过尿激酶让血肿融化部分引流出来,这样效果会比较好,同时可以防止出血尚未停止导致引流后导致血肿增大。对于脑室内出血多采用内镜下清除血肿后放置外引流。
通过这两个病例,孙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很好的理念:对于脑卒中患者,ICP指导可使临床治疗更加精准。而要维持理想的ICP,临床必需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如镇痛镇静和高渗治疗等,去骨瓣减压一般是降颅内压最后采用的措施。今天孙教授的授课,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谢谢!
王玉海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为更好继续提高、规范中国神经外科医生颅脑创伤救治能力及水平,神外资讯《监测有道丨颅脑创伤-神经重症周刊》继续面向全国收集颅脑创伤病例并展开讨论,由国内医生提供真实病例,经专家审核通过及点评后刊登。投稿邮箱:shenwaizixun16.- 上一篇文章: 单靶点双通道立体定向精准抽吸治疗丘脑脑干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