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和脂肪瘤,让你大吃一惊
脂肪瘤是十分常见的良性、缓慢生长软组织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组成,大多诊断于四十几岁。这类肿瘤极少出现于口腔,占所有良性口腔肿瘤的不到5%。它们通常小于2cm,而病因仍不清楚。本文报道了一例年轻男性患者,颊黏膜出现巨型脂肪瘤。组织病理学发现符合脂肪瘤的大片成熟脂肪细胞。在本文,我们突出了该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
脂肪瘤极少发生于口腔,当确实出现在口腔时,最常长在口腔黏膜,其次是舌。当脂肪瘤位于口底时,少数情况下可能长得很大,并且影响说话和咀嚼,进而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口腔脂肪瘤极少是恶性的,因为病灶进展缓慢,上覆黏膜正常,并且没有淋巴结受累。
极少数情况下,脂肪瘤可侵入或长于肌肉之间,即肌内浸润性脂肪瘤。对于这些病例,肿瘤在术后的复发率较高。另一方面,尽管口腔脂肪瘤没有明确限制,但它们极少复发。对于本文报道的病例,我们在手术过程中观察到病灶与颊肌紧密接触。组织切片显示分离自肌束的病灶界限明确。因此,我们最终确诊为肌内脂肪瘤。组织学上,脂肪瘤不能与颊脂体疝相区别。颊脂体疝表现为起于颊黏膜区深层软组织的带蒂肿块,存在创伤后突发史。鉴别诊断包括脂肪瘤、异物肉芽肿和唾液腺肿瘤。口腔病理学家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应尤其注意此类事件。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口、眼干燥为常见表现,并可累及肾、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系统,引起的全身器官受累。表现有肌肉无力,全身酸痛,干咳,胸闷,癫痫,软瘫,原因不明的肝炎,肝硬化,慢性腹泻等。干燥综合征好发于绝经期以后或30-40岁的女性,发病率约0.3-0.4%,在老年人群中高达0.77%。
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被忽视或误诊,造成疾病迁延。目前,临床上治疗原发干燥综合征(PSS)的疗效仍不满意,研究显示:针灸以其形式多样的疗法可改善患者症状、改善中医证候、降低免疫球蛋白,且使用安全,受到国内外研究者重视。为研究针灸对于改善PSS患者干燥、疼痛、乏力(DPF)的效果,中国中医科学院jiang等设计了一项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结果近期发布在BMCComplementAlternMed.杂志上。
该研究在两个医学中心进行,研究者比较了针灸和伪针灸对于改善PSS症状的有效性,实验纳入例PSS患者,年龄≥18岁,均出现DPF症状,所有患者均干预8周,并进行为期16周的随访。患者在干预8周之前进行评估,并在第12、16、20和24周进行评估。
研究者用数字评定量表(NAS,0-10分)评估DPF,定义主要研究结果为患者DPF至少有30%缓解。此外研究者评估了患者干燥综合征病情报告指数(ESSPRI)和疾病活动指数(ESSDAI),Schirmer试验评分,唾液流量,血清免疫球蛋白G、A和M水平。此外,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唾液腺超声检查、医院抑郁焦虑量表也用于评估患者。同时患者的满意度也被考虑在内。
实验选择的穴位及其适应证如下图所示:
该研究首项随访时间较长的随机对照实验用于评估针灸治疗pSS的效果。但该研究仅为实验设计,效果还需结果验证。研究结果或将为临床抉择提供指导。既往研究显示,针灸疗法对于干燥综合征患者具有缓解口干、眼干等干燥症状的作用,同时改善中医证候特点。如可使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症状好转,可使舌色由绛红色转为淡红色,或由无苔转为有薄苔形成。
研究显示,针刺可降低pSS患者的免疫球蛋白等指标,对于C反应蛋白、动态红细胞沉降率、抗核抗体谱中的抗核抗体(ANA)、抗干燥综合征A抗体(SSA)、抗干燥综合征B抗体(SSB)滴度、唾液腺超声、腮腺核素等指标在相关文献中均未见报道。针灸对固有免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增强/抑制,是通过对免疫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T细胞、红细胞)的调衡、调控细胞因子的合成分泌及生物学活性、影响血清补体实现的。
针灸还有一个优点就是,针灸干预pSS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针刺、电针操作方法大致同,取穴和辨证分型虽不尽相同,但总体思路倾向于补肾阴,如主穴常含肾俞、太溪、三阴交,另外合谷、廉泉、足三里、曲泽、血海等亦常用,背俞穴肺俞、肝俞、脾俞也会选用,再以临证加减,如眼干明显者加睛明、攒竹、阳白等,膝关节疼痛者加梁丘、血海等,外阴或阴道干涩明显者加中极、会阴等。除传统针刺、电针外,尚有眼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特殊方法。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怎么知道红斑狼疮复发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